2025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筹备会议在汽开区召开,旨在推动两国汽车产业合作与科技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9月19日早上开会那会儿,我正坐在办公室里试驾一台新发布的紧凑型SUV。刚起步,发动机声比想象中大一点,震感轻微,但就像踩着钢琴上的琴键,一点点传来,没特别吓人,也没有平时试车那样吵得让人心烦。

我一抬头,手机里突然弹出个消息,关于正在筹备的中德汽车大会——刚好理解了一点点时势。说句实话,这种国际化会议,光开得再阔,也不见得带来真金白银的直观利益,更多像是塞一层未来感的泡沫,但似乎每年都得搞一场,类似年终大会的常规大考。

2025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筹备会议在汽开区召开,旨在推动两国汽车产业合作与科技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有驾

我还记得上次这个时间点,有个朋友也是做行业咨询的,他说:想了这么多年,真正落地的合作,少得可怜。这次拜会、展览、技术会,很多时候就像找个理由给行业搭台子,实际执行上,却还是得看人——车企、合作方甚至那些烟火气十足的销售、修理工。

翻了翻相册,看到照片里一个销售在介绍新车,有个人问:价格怎么定?我心里瞬间有点搞笑。你要这么算:一台车的利润,1000到3000元不等(这段先按下不表),若只算生产制造成本,可能每辆车只要15万以内,但到手之后,除了厂家还能剩多少?我猜大概10%左右吧(估算/样本少)。这是个范围,没准儿有大厂压价打折,或者某些车型利润会更低。

那你说,别的车厂咋做差异?我试过对比一款入门级别的SUV,和同价格段的品牌,最明显的,还是用料和调校上的差异。比如同样是1.5T发动机,价格差点十万,驾驶感受差得不止一点点。一个车悬挂偏软偏弹,走高速时车身摇摇晃晃,另一个偏硬,虽然颠簸会多点,但整体稳得多。你合理猜测,都是供应链调校的选择。

聊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字:去年市场占有率,某自主品牌在年轻群体里的比例或许不足15%(估算/样本有限),但他们在校园和短途市场拼得还挺凶。反倒是合资品牌,下放到乡镇市场的配置,价格压得死死,合作厂商其实更喜欢做城市通勤,销量增长有限,但利润空间还算合理。

2025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筹备会议在汽开区召开,旨在推动两国汽车产业合作与科技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有驾

其实我挺嫌麻烦的,配合那些繁琐的标准和拉锯。每次新车验证都得跑不同路段,技术改良更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不像电脑那样硬核升级。那天送修的修理工还说:这车配置虽说挺丰富,但一乱糟糟几乎没用。我笑,心想,啥时候才能像拼装手表那样,拆也拆得快,组装也快。但这不现实。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两款车,价格相差不大,但悬挂调校和驾驶感受只差一线。这就像:两家快递,价格差点五块钱,但一个快递速度快一倍,按道理看,这差别大得不合理,但其实快递的人,调度、包装、路线策略不同,最终导致效率差异。

2025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筹备会议在汽开区召开,旨在推动两国汽车产业合作与科技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有驾

我还琢磨,很多时候,行业的突破其实是一个微调的过程。技术上我们可能都知道,电池比重逐年下降,续航还能再爆发,但实际上到底如何优化,点滴工程师测试、供应链调整,才是真正的硬功夫。就像改良一份菜谱,一点点调味,不是每次都能一炮而红,但慢慢就积累出自己特色了。

你们注意到没有,近年来,很多小厂在价格战上折腾?不少人都说:靠低价打市场。但我更觉得,有点被价格标签绑架的味道。因为,做车不是买菜,用户接受的性价比其实更复杂,还得考虑油耗、乘坐感、品牌信任。这让我猜测,是不是未来趋势,会出现——价格压力变得更大,技术创新会变得更隐形,像个隐形的底层逻辑?

我没细想过,但猜测:或许,消费者其实更关心我用的舒服不舒服,而不是各种配置堆叠上去的硬指标(估算/个人感受)。毕竟,买车这命,更像是买个安稳感。

2025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筹备会议在汽开区召开,旨在推动两国汽车产业合作与科技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有驾

讲了这么久,我总想:你有没有什么车的细节对你来说特别特别重要?我问完后,自己也在琢磨:那是不是哪个悬挂调得刚刚好,坐进车里第一感觉就像家的沙发那样暖和?毕竟,车厂不停追求科技感,但我觉得,用户最在意的还是摸得到、用得顺手的小细节。

这场国际会议(这段先按下不表)让我突然想到,行业变得大了,但人,才是核心。你说,那些汽车人大佬们,坐在会议桌旁会不会偷偷羡慕普通用户的用车日常?很多新科技,要最终走到街头巷尾,还要靠满足普通人的实际需求。

我还在想,未来的车,除了技术升级,是否还能像小时候骑的自行车一样,变得更人性化一点?开车时候的小仪表、这个按钮的手感……这些,或许才是真正的竞争焦点。你觉得呢?

——

2025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筹备会议在汽开区召开,旨在推动两国汽车产业合作与科技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有驾

(这段写到这,真希望能有人跟我说:你还真会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