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鲁在中国遇冷,在美国却卖爆,背后原因太真实

在汽车世界里,常常会上演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魔幻剧情。

就拿斯巴鲁这个品牌来说,它在地球的两端,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边是美国市场,卖得热火朝天,简直成了当地家庭的宠儿;另一边是在咱们中国,市场反应冷淡得像是进入了寒冬,经销商们愁眉不展。

斯巴鲁在中国遇冷,在美国却卖爆,背后原因太真实-有驾

同一个品牌,技术和车型也大同小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能够概括的,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两个国家汽车市场消费观念、生活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巨大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这反差到底有多夸张。

根据不久前的数据,斯巴鲁在今年三月份,于美国市场单月就卖出了超过七万辆车,实现了连续三十二个月的销量正增长,这个成绩相当亮眼。

尤其是在美国那些冬季降雪频繁的地区,比如东北部的几个州,斯巴鲁几乎成了硬通货。

它的全时四驱系统在冰雪路面上提供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让它成为了医生、滑雪爱好者等需要在恶劣天气下出行的专业人士的首选。

像森林人、傲虎这些车型,在美国的公路上随处可见,经销商的展厅里甚至挂着庆祝销量创纪录的横幅,想买热门车型,不排队等上一两个月基本不可能。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回国内,情况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同样是三月份,斯巴鲁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只有区区两百六十多台。

斯巴鲁在中国遇冷,在美国却卖爆,背后原因太真实-有驾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现在国内一些热门的新能源品牌,搞一场发布会,半个小时的订单量可能就不止这个数了。

市场的冷清直接体现在销售终端,很多城市的斯巴鲁4S店门可罗雀,一些店里去年进的库存车,到现在还没卖完。

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像四川这样一个人口超过八千万、地域广阔的省份,竟然只有一家斯巴鲁的4S店。

这种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的境遇,让人不禁要问,斯巴鲁到底在中国做错了什么?

其实,斯巴鲁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根源在于它的核心卖点与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斯巴鲁一直引以为傲的有两大技术法宝:一个是水平对置发动机,另一个是左右对称的全时四驱系统。

从机械原理上讲,这两项技术确实非常优秀。

水平对置发动机能有效降低车辆重心,让车开起来更稳,操控感更好,有种贴地飞行的感觉;而全时四驱则能保证四个轮子随时都有动力,无论是在湿滑路面还是崎岖山路,都能提供超强的抓地力和脱困能力。

可问题在于,这些听起来很厉害的技术,在中国的日常用车环境中,大多数时候都成了“屠龙之技”。

斯巴鲁在中国遇冷,在美国却卖爆,背后原因太真实-有驾

中国大部分车主,特别是城市居民,用车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是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的环路,是周末去商场超市的短途代步。

在时速常年低于三十公里的市区道路上,你根本体会不到水平对置发动机带来的操控优势。

而那个全时四驱系统,在平坦的铺装路面上,除了会默默增加你的油耗,几乎毫无用武之地。

一位北京的车主就曾抱怨,自己花了三十多万买的傲虎,结果每天都在五环上堵车,感觉这车的性能完全被浪费了,成了一个“高油耗的摆设”。

其次,斯巴鲁在智能化和舒适性配置上,也明显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那个只看“三大件”的时代了。

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智能座舱、车机互联、辅助驾驶功能的要求非常高。

打开国产车,十几万的车型都给你配上了超大中控屏、流畅的语音助手和各种智能应用。

反观斯巴鲁,车内的那块屏幕和车机系统,无论是界面设计还是操作流畅度,都还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水平,被很多网友戏称为“老人机”。

斯巴鲁在中国遇冷,在美国却卖爆,背后原因太真实-有驾

当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在比拼算力、比拼激光雷达的时候,斯巴鲁的首款纯电动车才姗姗来迟,并且在市场上几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这种科技感上的落后,让它在与同价位车型的竞争中显得格格不入。

价格和后期成本,则是压垮骆驼的另外两根稻草。

由于坚持整车进口,斯巴鲁的定价在国内一直偏高。

以森林人为例,它的价格区间和丰田RAV4、本田CR-V等主流日系SUV在美国本土是基本持平的,但在中国,它的起售价却要比后两者贵出一大截。

这个价格,已经可以触及到一些二线豪华品牌的中型SUV了,比如奥迪Q5L的入门版。

这就让消费者很纠结,同样的钱,是买一个品牌力更强、空间更大的豪华品牌,还是选择一个技术独特但相对小众的斯巴鲁?

大多数人的选择不言而喻。

而且,进口车的身份还带来了高昂的维修保养成本。

一个普通的零部件损坏,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因为需要从国外订货,等待周期还特别长。

斯巴鲁在中国遇冷,在美国却卖爆,背后原因太真实-有驾

换个雨刷八百块,修个后视镜等一个半月,这样的服务体验,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回过头来看它在美国的成功,其实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美国地广人稀,公共交通系统远不如中国发达,汽车是绝对的生活必需品。

很多地区冬季漫长且多雪,一条可靠的轮胎和一套强大的四驱系统,是关乎出行安全的大事。

斯巴鲁恰好满足了这一刚需。

同时,美国消费者非常看重车辆的安全性,而斯巴鲁在各大碰撞测试中常年名列前茅,其EyeSight驾驶辅助系统也被认为是行业标杆之一,这些都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再加上美国成熟的汽车文化,有一大批消费者愿意为独特的驾驶体验和机械素质买单。

可以说,斯巴鲁的产品特性,完美契合了美国特定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所以,斯巴鲁的“冰火两重天”,并非是车本身的好坏问题,而是一个典型的“水土不服”案例。

它就像一个坚持用传统手艺制作精美工具的匠人,它的作品坚固、耐用、性能卓越,在懂得欣赏和需要它的人手里是宝贝。

但在一个追求时尚、智能、高效率和性价比的现代化大卖场里,它的这份“偏执”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中国市场变化太快,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和务实,一个不能或不愿为市场做出改变的品牌,即便技术再硬核,也难免会感到阵阵寒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