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

【爆款标题】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去中国化”变成国际大笑话! 北美汽车等两年,中国制造笑到最后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还记得2022年那个想买车得排队两年的北美吗? 燃油车等半年,混动车等一年,电动车直接等两年起步。 而同期的中国市场上,宝马电动车随便买还有折扣。 这场离谱的差距背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去中国化”运动,最终却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经典案例。 当政策制定者试图切断中国供应链时,他们忘了问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是否真的离得开中国制造?

北美汽车荒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1年美国出台的一项政策:在北美销售的汽车,不能使用中国产的芯片和电池。 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定,直接掐住了汽车产业的命脉。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中国生产的合规汽车运不到北美,而在海外生产的汽车又缺了中国零部件无法组装。 这就造成了一个滑稽的局面:一边是北美消费者拿着钱买不到车,另一边是中国工厂产能充足却无法供货。

安世半导体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 这家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建封装厂,专门为那些想“去中国化”的企业服务。 结果荷兰政府以“托管”名义变相没收了这家公司,导致依赖该企业的海外生产线直接瘫痪。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而那些老老实实扎根中国的企业反而安然无恙。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舍弗勒在中国拥有完整的生产线,疫情期间供应链从未中断。 他们的高管私下表示:“在中国,我们有电、有人、有物流,为什么要离开? ”

中国企业也曾尝试“去中国化”来规避风险。 SHEIN把总部搬到新加坡,老板换了国籍,结果法国政府要制裁时,直接找中国政府谈判,根本不理睬所谓的新加坡身份。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一家中国太阳能板企业在美国建厂,从2023年建到2025年,刚投产就遇到新规:组件60%以上来自中国或控制人是中国人,就不能享受税收优惠。 这家企业只好把崭新的工厂卖掉,成了美国宣传“本土制造”的招牌。

类似的案例在电池领域也在上演。 中国企业计划在美国建电池厂,前期审批顺利,等到真要开工时,当地居民强烈反对,项目最终搁浅。 这些经历让中国企业明白,表面的“去中国化”改变不了实质身份。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江苏太仓的“德国小镇”成了有趣的对照。 这里完全按照德国风格建设,吸引了3000多名德国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定居。 他们把企业总部和供应链都带到了中国,这里“有全球最便宜的电能、最完善的交通网络和最高的政府效率”。

一位在太仓生活了十年的德国工程师说:“在我的家乡,建一个新工厂要经过三年环保审批。 在这里,六个月就能投产。 这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更加。 贸易战打了几年后,中国现在的关税待遇已经和日本、韩国、欧洲差不多。 美国发现,如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本国通胀就会飙升;如果对中国元器件加税,美国产品在全球市场就失去竞争力。

美国制造业的核心产能早已悄悄转移到了中国。 一家美资机械制造企业的高管透露:“我们在中国的工厂供应全球市场,如果只靠美国本土需求,公司早就破产了。 ”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芯片产业的现实更加残酷。 虽然全球有众多芯片企业,能独立完成设计、制造、封测全流程的只有英特尔等极少数公司。 大部分芯片设计企业都需要代工,而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五家企业就占了九成份额。

中国在稀土和人造钻石等上游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70%的稀土开采和90%的稀土加工在中国,人造钻石产量更是占全球90%以上。 有业内人士调侃:“把稀土和人造钻石禁了,芯片拿什么生产?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汽车芯片短缺的影响远超预期。 2021年蔚来汽车曾因芯片短缺停产5天,股价应声下跌4.77%。 伯恩斯坦咨询当时预测,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将导致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损失。 这些预警信号却被政策制定者选择性忽视。

供应链的重建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 一家试图在墨西哥建立替代供应链的美国车企发现,虽然人工成本更低,电力不稳定、物流效率低下,最终产品成本反而比中国高出30%。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在广东东莞,一家为全球汽车品牌供应传感器的企业展示了另一种成功。 他们坚持在中国深耕,疫情期间反而逆势扩张,新接了多家欧洲车企的订单。 公司负责人说:“我们的优势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物流体系。 ”

北美汽车市场的供需失衡在2024年才逐渐缓解,原因令人啼笑皆非:不是供应链问题解决了,而是高利率环境下,消费者买不起车了。 等海外芯片产能终于建成时,市场需求已经大幅萎缩。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那些在海外艰难维持“两条腿走路”的企业现在面临尴尬境地:海外产能成本高昂,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能又受到贸易限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相比之下,那些全身心投入中国市场的企业反而活得更加滋润。

一位行业观察家指出:“企业现在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么完全留在中国,要么完全离开。 试图‘两边下注’的结果往往是两边都不讨好。 ”这个认知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的格局。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北美汽车荒,去中国化失败,反坑自己?-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