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喧嚣,震耳欲聋。十倍于燃油车的就业岗位?这华丽的袍子下,爬满了虱子!这数字,更像是用来粉饰太平的幻觉,而非解决民生问题的良方。
仔细剖析这“十倍”神话。电池产业,的确需要大量人才,但并非流水线上的装配工,而是精通材料科学、电化学的专业人士。那些被燃油车时代淘汰的工人,如何填补这巨大的技能鸿沟?莫非指望他们一夜之间都变成电池专家?至于整车制造,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反而减少了对普通工人的需求。充电桩建设,诚然能创造一些就业机会,但这些岗位大多是临时性的,又能消化多少剩余劳动力?这“十倍”岗位,更像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论调对转型阵痛的漠视。那些在燃油车行业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工人,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在电动车时代是否还能发挥作用?一句“转型升级”,就想抹去他们内心的彷徨和无助?正如杜甫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们追求的科技进步,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而非制造新的不平等。
发展电动车,关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乃至国家命运,这毋庸置疑。但我们不能被宏大叙事冲昏头脑,而忽视了那些被时代车轮碾压的个体。发展电动车,不能只盯着GDP的增长,更要关注社会公平,关注民生福祉。与其描绘“十倍”的空中楼阁,不如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方案,提供技能培训,帮助那些被时代抛弃的人重拾希望。
一个社会的真正进步,不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是否能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别让“十倍岗位”的谎言,掩盖了转型期的阵痛;别让科技进步的红利,只被少数人独享。
我们需要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温暖人心的政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的方案。让科技进步的阳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角落,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