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原价近20万的新款纯电车,如今不到11万就能开回家。
这不是二手市场甩卖,而是某合资品牌2024款车型的官方降价。
单款直降9万,让利幅度逼近五成,车主群直接炸开了锅。
当微蓝6的降价海报刷爆朋友圈时,宝马展厅里的销售正忙着更换价格牌。
2025款i3比上月便宜了15.5万,相当于省出一辆顶配思域的钱。
隔壁奥迪展厅的Q5 e-tron也不遑多让,三十万的豪车现在二十万出头开票。
这场四月掀起的降价飓风,让整个汽车圈陷入集体癫狂。
红旗把行政级座驾E-QM5砍掉8万,比某些燃油版B级车还便宜。
连刚上市三个月的零跑C10都自降身价,硬生生从20万档掉进15万区间。
在长安的4S店里,启源A07的销量数据正在疯狂跳动。
三月刚降价就卖出7000辆,四月继续让利的消息刺激着观望者神经。
销售顾问的手机里存着不同版本话术:“现在不定,明天可能涨回去”——虽然他们自己都不信。
吉利展厅最热闹的角落围着熊猫车型,五万出头的价格牌被反复擦拭。
每降一万就吸引一波县城代步群体,销售说连农村大妈都来问能不能拉化肥。
而三十公里外的宝马店里,i5直降7万的标语下,穿着拖鞋的客户正在刷卡。
行业分析师挖出了更惊人的数据:二十款主流电车平均降价23%。
某新势力品牌内部会议流出纪要,写着“宁可亏本也要守住市场份额”。
就连从不参与价格战的特斯拉,都被曝向供应链压价15%以维持毛利。
在长三角某汽车配件厂,生产线正为不同品牌生产着相同规格的电池组。
工人发现微蓝6和某国产车用的电机编号完全一致,成本差距仅800元。
这解释了为何合资品牌敢打四折——技术同质化让价格底牌彻底透明。
二手车商集体上演变脸绝活,三月收的电车四月亏本抛售。
某车行老板指着车库里的iX1苦笑:“这车新车降了11万,我收的车比现价还高3万”。
更惨的是融资租赁公司,大批按原价评估的车辆瞬间变成负资产。
社交平台上的维权群每隔十分钟就增加一个新成员。
刚提车七天的i3车主晒出购车合同:“销售说这是年度最低价”。
而降价8万的红旗E-QM5论坛里,老车主们正在众筹律师费准备集体诉讼。
行业展会上,某电池企业高管私下吐槽:“整车厂把压力全转嫁给我们”。
他们的磷酸铁锂电池包报价已被压到0.45元/Wh,接近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而隔壁充电桩展台,工作人员正推销着“买车送五年免费充电”的套餐。
在西南某三线城市,网约车司机们发现租车合同暗藏陷阱。
“月租降了800,但强制绑定五年合约”某司机展示着租赁公司的新条款。
而那些刚还完车贷的车主发现,自己的车残值还不够支付剩余电池质保费用。
某垂直网站做了期街头采访,00后直言:“现在谁买电车谁是大冤种”。
镜头转向正在签单的客户,他淡定回应:“降完比同级油车便宜八万,当买手机用呗”。
背景里销售经理擦着汗补充:“我们提供保值回购,三年后按六折收回”。
车fans创始人直播时曝出猛料:某品牌给经销商每台车补贴3万冲量。
但要求必须用指定金融方案,实际车价里藏着2万服务费。
弹幕里立刻有人晒出合同:“难怪说免息分期,原来在这里等着”。
在粤港澳车展上,改装店老板嗅到新商机。
“每天接十单改色备案,都是买了降价车怕被认出来的”。
而贴膜师傅发现,要求遮盖车尾“EV”标识的客户突然多了三倍。
某汽车博主拆了台降价后的海狮07EV,发现电池包防护层少了三道工序。
直播弹幕瞬间炸锅:“怪不得能降四万,原来在看不见的地方砍成本”。
品牌方两小时后发声明,却始终没解释为何新款比老款轻了37公斤。
出租车司机老张在充电站算账:“充满比上月多花八块,电价涨了两次”。
旁边网约车司机接话:“平台每公里抽成又加了两毛,白给资本家打工”。
而刚提了元PLUS的车主插嘴:“你们知足吧,我这车降完比混动还便宜五万”。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四月汽车类维权激增230%。
除了价格争议,充电口故障、续航虚标等问题集中爆发。
有车主拍到4S店维修工在车间吐槽:“这批车电路板供应商换了三家”。
行业内部流传着更惊悚的消息:某品牌将推出“硬件订阅”模式。
方向盘加热、座椅通风等功能需要按月付费激活。
网友戏称:“以后刹车踩到底会不会弹出付费解锁界面? ”
在降价最狠的微蓝6论坛,有人晒出惊掉下巴的购车方案。
“首付8888,月供999,五年后电池归我们”的条款引发热议。
法律博主连夜解读:这实际是变相融资租赁,电池所有权始终不在车主手里。
某地车管所出现奇观:新能源号牌制作机连续工作十八小时故障。
工作人员吐槽:“以前三天做五十副,现在一天两百副还打不完”。
而隔壁燃油车过户窗口,业务员正趴在桌上打瞌睡。
当价格战打到这个份上,消费者反而陷入集体选择困难。
有人守着26万的i5犹豫:“再等等会不会降到20? ”
有人盯着五万出头的海鸥纠结:“这么便宜是不是偷工减料? ”
行业观察者发现个诡异现象:三款不同品牌电车用着同一款车机系统。
操作界面连图标排列都一模一样,只是主题颜色不同。
网友辣评:“现在买电车就像在淘宝买不同壳子的安卓手机”。
在华北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猎头们忙着挖电池工程师。
“只要会写BMS控制代码,年薪直接翻倍”某招聘广告写着。
而生产线上的装配工发现,自己的加班费从35元/小时降到了28元。
这场疯狂的价格绞杀战中,最沉默的是那些去年买车的用户。
有人算过账:早买一年等于多花两年工资。
而二手车商给出暴击:“您的爱车现在回收价是新车价的四折”。
当某车企CEO在财报会上说“健康的价格竞争有利于行业发展”时。
直播间弹幕飘过十万条“呵呵”,服务器当场瘫痪三分钟。
而在千里之外的乡镇集市,挂着“电车下乡补贴”横幅的展车旁,老大爷正在问:“这电车烧几号汽油?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