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包头市,是我国的一个制造业高地城市,也是内蒙古汽车工业的摇篮。说到到包头的汽车生产厂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兵器旗下的北奔重汽。事实上,来自鹿城的包头客车厂,比北奔重汽造车的时间更早,也曾是内蒙古汽车工业的骄傲。”
01—
航运局,造客车?
熟悉包头的朋友都知道,包头市不仅是工业重镇,还是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自古以来就有“水旱码头、塞外通衢”的美誉。
包头市黄河航运之城,而包头客车厂的最早渊源,就是内蒙古黄河航运管理局。该局成立于1952年,主要负责黄河中游段的航运业务,曾有员工2500多人,各类船只1000多艘,载重吨位合计有3万多吨,实力相当强。
1958年,包兰铁路开通之后,黄河航运量大幅下滑。航运局地位也随之下降,1963年更名为内蒙古黄河航运公司。为了寻求发展出路,公司决定转型生产市场上紧缺的大客车。
02—
内蒙古牌客车诞生
1970年,内蒙古黄河航运公司在包头市,打造了全区第一条客车生产线,生产的客车命名为“内蒙古”牌大客车,拉开了内蒙古民用商用车的生产序幕。相比之下,同城的北方奔驰重型汽车公司,直到1988年才创建成立。
为了助力公司客车业务的发展,1982年内蒙古黄河航运公司将客车制造业务拆分出来,包头客车制造厂开始独立运营。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经济已经开始飞速发展,铁路网络尚不完善且运力有限,经常出现铁路客货混载的列车,全国各地都对公路客车的需求量巨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包头客车厂也迎来了大发展大机遇。
03—
成为全国重点企业
1982年,包头客车厂刚刚完成分拆,就被确定为交通部公路客车定点厂家之一。到了1985年,工厂年产客车辆达到了200辆,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千万元大关,成为了包头市的明星企业,也是妥妥的利税大户。
在这一年,包头客车厂在全国28个同行业厂家质量评比中,拿下来91分的高分,进入了全国同行的视野。1986年,包头客车厂被确定为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重点改建的企业之一,可以说一时风光无限。
到1990年,包头客车厂又适应国内客车市场对高端客车的需求,打造出了自己的豪华长途客车,填补了内蒙古客车制造业的又一空白。
04—
竞争加剧,逐步没落
上世纪80、90年代,都是国内客车制造业的黄金时期。城市化的加速,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带来了市场巨大的市内公交、长途客运的需求,国内客车制造企业也是遍地开花。
如果大家翻开那一段客车发展史,就会发现当时每个省份都有数家客车生产厂。例如:辽宁有丹东黄海、大连远征、沈阳沈飞、大连瓦房店等客车品牌,陕西也有西沃客车、骊山客车、四达客车等。
此时,包头客车厂虽然基本占据了全市的通勤客车市场,在全区长途客运市场也是主流品牌。但是,由于内蒙古本身的市场规模较小,加上各地普遍选择优先采购本土客车品牌,使得包头客车厂的生产空间逐渐被压缩。
05—
卖身安凯,难逃陨落
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国内已经形成了诸多全国性的客车巨头企业,包括:郑州宇通、扬州亚星、厦门金龙、丹东黄海等。再加上西安西沃、桂林大宇、北方尼奥普兰等合资客车厂商,国内的客车行业竞争非常惨烈,大部分的地方小客车厂,都陷入了经营困境。
而包头市的内蒙古牌客车也不例外,由于技术积累弱、产品换代慢,工厂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997年,来自安徽的安凯客车成为了包头客车厂的白马骑士,完成了对其重组,并更名为包头安凯客车有限公司。
不过,安凯客车也没能拯救包头客车厂,内蒙古牌客车最终也难逃品牌陨落的命运。
06—
最后
回过头来看,包头客车厂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非常传奇的。从经营黄河航运的企业起家,跨界进入客车制造行业,赶上了客车发展的黄金时代。靠着时代风口的红利,也曾成为了包头市乃至全区的明星企业,一度与同城的北奔重汽齐名。
然而,北奔重汽所在的重卡市场体量更大,又有大型央企和奔驰重卡技术的支撑,这都是包头客车厂难以比拟的优势。而包头客车厂由于所在市场规模小,特别是缺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最终包头客车厂没能与北奔重汽共同撑起全区商用车制造产业。
内蒙古牌客车从一度辉煌,到最终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也是内蒙古汽车制造业上的一大遗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