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途锐宣布停止供应中国市场的消息,我心里其实有点苦。技巧说白了,就是它在国内的市场位置,已经摇摇欲坠。比方说,我有个朋友,原来买了个途锐,说这车挺稳当,就是感觉和我那个大号途观差不多。当时我就心想:这差不多可真是个标签。它的身价高达80万,结果用料和一台大号途观差不了多少,这不就是品牌认知的最大偏差吗?
我就在想,为什么即使这么大的底子,它在中国市场还是会败?很大程度上,是品牌形象的问题。你看看和它同平台的一些车,比如保时捷卡宴,标着豪华的标签,溢价不说,保值率也高得多。估算一下,二手途锐三年内折旧大约15%-20%(这段先按下不表),而同样年份的卡宴可能只折一半。这里眼睛都看得见的差别,除了品牌就是用户的认知。
问个问题:你觉得,大众是不是太实在了?这么说吧,其它豪华品牌为了拉开距离,都会强调科技范、独特感。大众一直靠它的机械素质稳住阵脚,车子耐操,成本低,生命周期长。新能源车一兴起,它的优势被颜值+科技感反噬了。你试问,途锐的车机系统,那界面、操作,跟手机差不多就是十年前的设计。而CD机后面那些按键,谁还真会用?用得多的,还是我隔壁大妈的电热水壶。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刚才翻了下我从业多年的笔记——那会儿我们还在琢磨,配置是不是可以硬核一点,就看它能不能在豪华SUV中站住脚。结果发现,硬件配置过硬只是基础,用户买单还得在感受。你说,空气悬挂不仅豪华,还能缓解路感,给人身在云端的错觉,对吧?但你看,现在智能化、互联给人带来的体验感才真是硬指标。
回头再对比一下,同样在MLB Evo平台上的奥迪Q7,虽然不算便宜,但它的内饰材质、科技配置都比途锐贴心得多。美国有人戏称:大众在中国做燃油旗舰,就像在餐厅买了份牛排,却端到桌上发现是煎饼。我觉得在一些细节上,途锐的确是落伍了,特别是在那些年轻消费者眼中。新一代消费者消费偏好,突然变得像要刷爆朋友圈的高颜值,而不是印象里那台稳稳当当的车。
话里有话,曾经一朋友说,我爸总笑我开大众,他说‘好开,但就是没有点牌坊’。这句话,完美总结了中国消费者对面子和身份的执念。其实我在想,品牌溢价不足,产品力跟不上,怎么还能指望它能抗住市场的洗牌?像车企那个研发投放和供应链管理,就像玩一场长跑。有些车厂,投一投,稳扎稳打,结果就很难突破;而有些公司,选择激进,变革后反而折在前方。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中国新能源车做得风生水起,但大众的ID系列似乎还没真正站稳脚跟。有人笑说:或许大众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跟途锐的策略一样,有点慢半拍——还没彻底迎合年轻人的喜好,硬件上又跟不上。那我就纳闷了:电动车能否成为大众重新夺回市场的救命稻草?或者,它反而成了雕刻在记忆中的燃油旗舰终结者?(这段我没细想过,只是随手一猜。)
再讲个细节:我昨儿翻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我去年去试驾途锐时拍的。当时司机师傅还在调地图,这个新路径得早点试试,看能不能躲开堵。结果,路况不算太差,车的悬挂挺给力,但车内的中控屏居然卡了两次。那种卡顿感,顿时让我觉得,技术不革新,它的用户体验,就会被时代淘汰。
说到这,我倒真好奇:未来大众还会为燃油旗舰拼命吗?会不会有人提出或许终究只能在二手市场上寻觅残影?或者,下一步,他们会用什么破局方案?反正,市场的格局就像快餐中的流水线,越竞争激烈,越容易被新鲜概念击中要害。
我觉得,除了品牌和技术,还是那句话:用户心里有没有认同感。如果某个车品牌,总让人觉得看了就不想掏钱,它再怎么硬也难撑起豪华的标签。你说,这是不是品牌认知偏差带来的后果?或者说,我自己是不是也太主观——不过嘛,有时候,感受才是真实的。
可触摸的小细节是,等我又开车跑回来,看到站台上也有人在看途锐的停驶公告,看得出,市场感情已经凉了。那天收到朋友短信:下马了,有点可惜。其实我不知为何反应特别复杂——似乎,也许品牌可以换个年轻的玩法,但市场不会为你等待太久。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在国产新能源崛起之前,燃油车还能撑多久?有人说,燃油车的末日已到。可我还真不敢百分百这样断定——毕竟,细节都在变化,车,就是个带有记忆和真心印记的机械物体。这些细节,是不是才最能反应出一个时代的尾巴?
这把我还真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觉得,燃油旗舰还能撑多久?还是说,我们都在期待某个意料之外的转折?那一把车钥匙挂起的手指,或许藏着未来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