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在咱们聊车,嘴里蹦出来的都是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新名字,或者就是BBA、丰田、大众这些老牌劲旅。
但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十年八年的,有个牌子你绝对绕不开,那就是北京现代。
那时候,它可是马路上的常客,火到什么程度?
一年能卖出一百多万辆,这个数字放到今天也是相当炸裂的。
可你看现在,街上跑的新现代车好像越来越少,4S店关门的消息也时有耳闻,当年那些红遍大江南北的车型,怎么就悄无声-息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曾经的王者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这事儿,还得从那些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车说起,它们就像一部部纪录片,完整记录了北京现代在中国的起起落落。
时间回到2002年,那时候咱们国家的私家车市场才刚刚起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还是件天大的事儿。
合资品牌轿车动不动就二三十万,让人望而却步。
就在这个时候,北京现代成立了,它带来的第一款车就是索纳塔。
这车外观看着沉稳大气,往那一停,很有几分领导座驾的感觉。
最关键的是,它的价格一下子就把B级车的门槛给拉了下来。
这一下,可算是给当时的市场来了一记重拳。
很快,这款车就成了很多单位的公务用车和出租车公司的首选。
后来,现代还专门为中国市场搞了个小改款,叫“名驭”,这位“老派绅士”虽然现在看来有些老气,但在当时,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告诉了所有人:原来拥有一辆体面的中型轿车,并不需要倾家荡产。
如果说索纳塔是敲门砖,那真正让北京现代在中国站稳脚跟,走进千家万户的,还得是那几款“神车”。
首当其冲的就是伊兰特。
这车简直就是为中国家庭量身打造的,没啥花里胡哨的功能,但就是皮实、耐用、省油,维修保养还特别便宜。
在那个大家对车还不太懂,就图个省心代步的年代,伊兰特完美满足了所有需求,和别克凯越、马自达福美来一起,被称为“新三样”,火遍了大江南北。
它的成功,给北京现代打上了一个深刻的烙印——高性价比。
尝到甜头后,北京现代乘胜追击,在小型车市场也布下了棋子。
2006年推出的雅绅特,就像一个穿梭在城市里的小精灵,虽然造型普通、动力一般,但价格亲民、油耗低,成了许多囊中羞涩的年轻人和工薪阶层的第一个“移动的家”。
而到了2010年,瑞纳的出现,则把北京现代的销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瑞纳在当时的设计绝对是石破天惊,那种被称为“流体雕塑”的设计语言,让一台小车拥有了动感十足的线条和极高的颜值。
在那个普遍设计保守的年代,瑞纳的出现,就像给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迅速俘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心,扛起了北京现代在小型车市场的销量大旗。
正是靠着这些定位精准、价格实惠的车型,北京现代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
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四年年销量突破一百万辆,真正做到了能和大众、丰田这些巨头在销量榜上一较高下,风光无限。
然而,巅峰之后,往往就是转折。
北京现代似乎对自己的成功之道产生了路径依赖,它觉得“性价比”和“中国特供”是两大法宝。
于是,在冲击更高级别市场时,它又祭出了“特供”这招,比如御翔和领翔,都是基于海外版索纳塔针对中国市场做的修改版。
可惜,这次失灵了。
因为买中型车的消费者,除了看产品本身,也很看重品牌。
北京现代的品牌形象一直都是亲民、实惠,突然要和雅阁、凯美瑞这些常青树去拼品牌底蕴,显然是差了口气。
这些特供车既没能打动追求品牌的消费者,又因为价格不够低而失去了性价比优势,最终都落得个销量平平、草草收场的结局。
当然,北京现代也打出过一张绝世好牌,那就是2013年推出的名图。
这款车的定位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错位竞争”。
它的尺寸比朗逸、卡罗拉这些A级车大,空间宽敞,但价格又比索纳塔、雅阁这些标准的B级车便宜不少。
用A+级的身板,去抢占A级车和B级车之间的巨大市场空白。
这一招实在是高,宽敞的空间、丰富的配置,加上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让名图迅速成为爆款,成了无数务实家庭的明智之选。
名图的成功,在当时掩盖了北京现代潜在的危机,但也让它在“性价比”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真正的危机,是在2017年前后开始全面爆发的。
这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SUV浪潮的全面来袭。
北京现代虽然推出了ix25这样的小型SUV,算是抓住了先机,也吃到了第一波红利。
但可惜的是,后劲不足。
在竞争对手们纷纷拿出更强产品的时候,ix25的换代却显得力不从心,产品力没有质的提升,反而让很多消费者觉得设计越来越奇怪,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
但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于我们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
当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带着由国际设计大师操刀的惊艳外观、比特斯拉还大的中控屏幕、智能化的车机系统以及更强的动力总成杀回来的时候,北京现代突然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性价比”优势,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过去,十万块钱,买一台合资的现代车,大家觉得很值。
但现在,同样的钱,你可以买到一台设计更漂亮、配置高到离谱、科技感十足的国产车。
国产车用更低的价格,提供了比你更好的产品,这让北京现代的处境变得无比尴尬。
它的品牌溢价能力本就不如德系、日系,现在连唯一的性价比优势都被自主品牌抢走了。
高不成,低不就,这成了北京现代最真实的写照。
当消费升级的浪潮来临,人们开始更注重品牌、技术和体验时,那个曾经靠着“现代速度”创造奇迹的品牌,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步步从舞台中央滑向了边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