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

理想汽车最近季度的成绩单一摆出来,各路人就开始讨论起来了,尤其是净利润暴涨69.6%,连续十一季度盈利轰轰烈烈,别说同行看着眼馋,就连不少车主、股民、还在观望新能源车的人可能都心里嘀咕:这家伙未来真能成中国“特斯拉”吗?理想汽车到底厉害在哪?还是昙花一现的热闹?今天不妨好好琢磨琢磨这个问题。

想想看,中国新能源车这两年内卷都快卷出天际,连特斯拉、本田、大众都觉得压力山大。什么叫涨幅?什么叫跑赢大盘?二季度,理想交付111,074辆,营收302亿,其中净利润11亿,对比前一季度增加了将近七成,这样的数据,普通人可能没啥感觉,可只要瞅一眼同梯队其他“新势力”,什么蔚来、小鹏,别说这么高的利润,很多家其实还在烧钱补血,理想算是新能源新势力里第一个把盈利做成惯性

问题来了,这个“惯性”有多重要?大家掏自己腰包买东西,最怕买个挺新潮的产品,明天这家跑路了、破产了、没人管了。可如果一家公司能一次次赚钱、拿出来的数据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每次都过线,那信心不就稳了吗?说简单点,理想用十一季度的正循环,把企业从“活下去”带进了“过得好”,这一下,用户和投资人心气就不一样了

为啥这份成绩单格外扎眼?只看数字可能觉得多赚了几个小目标,但再结合外部环境,这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新能源这个行业,真不是谁都能挣钱的“风口”。价格战、技术战、服务战、补贴退坡,政策收紧,啥都一起上,能顶住的都是真汉子。这时候,理想还能越赚越多,靠什么?靠的还是——产品和定位的“狡猾”。

别像某些自媒体那样看热闹不嫌事大,以为理想只靠营销。实际上理想最牛的地方,是在当前电车和油车过渡期的市场环境下,把“增程”这条路走明白了。一边看准那些还没完全准备好接受纯电的家庭,一边又自信自己技术快要纯电靠谱,稳住根基还敢迭代,这种心态比单纯拼电池、堆配置理智的多。

想想看,去年理想L系列和MEGA接连升级,上半年20万以上价位的新能源市占率干到13.6%,别看这百分之十几,这市场原来几乎都让BBA霸着。理想L系列头顶着同等价位SUV销冠,MEGA干脆直接PK高端MPV和高价纯电两块,一年俩季度拔头筹。业内讨论得最多的逻辑就是:为什么理想的主力车型设计出来就能扎进用户心里?核心还是一句话——踩在了用户需求的点上

是不是纯电,实际没那么重要,能让“家用六座,坐得舒服,开着省心,能跑长途又不担心续航焦虑”,这就是中国中产大家庭的需求。而理想在服务也不含糊,遍地都是直营店,535家零售中心,527家售后维修中心,铺得比头部燃油车都广,买、用、修全部门打通,买家下单不用琢磨“这要是哪天出了岔子咋办”。

更关键的是,理想还未雨绸缪。在二季度财报会上,CTO谢炎还专门谈了自己的自研芯片M100、VLA司机大模型,一边科技创新,一边夯实供应链,中高端市场、纯电市场都要出手。有人说这些东西就是“PPT”,那不妨看看他们今年的研发投入,一个季度28亿,一年据说要投120亿,一半以上砸人工智能,是真舍得“烧钱”。

为什么要自己搞芯片?现实其实很简单,国内搞新能源车的,活得久活得稳的,最后一定会和手机厂商一样,必须掌握自己核心“算力”和数据闭环。今天你用别家的芯片和算法,明天如果有政策、市场变化,产业链出问题,就像这两年手机芯片一样,被人掐脖子。理想提前上车测试M100芯片,CTO自己表态“我们性能翻倍”,不管水分多少,起码有这个打算愿景,就比单纯分化车型拉服务的同行有想象力。

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有驾

再聊聊那个VLA司机大模型和“理想同学”。大家要知道,自动驾驶其实不光是让车能“自己走”,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理解力和学习成长能力。理想把大模型搬到车里,一是完成高阶智能驾驶,二就是通过用户交互边用边学。这种“边用边优化”的路径,不就是互联网软件创业早期“敏捷开发”那一套吗?数据有了,体验有了,人机协同又踏实,理想等于在下一场长远的“智能化”大棋。

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有驾
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有驾

还有一点极少有人聊,就是理想的“直营+用户运营”其实更像互联网企业贴身服务,直营门店选址、晋升机制、精细分工,甚至内部都做了大调整。通俗说,就是不让前线销售觉得是机器人式的卖货过程,门店不光看销量,也看客户运营,后期粘性提升,对“存量市场”竞争更有优势——毕竟新一代主力购车人可不想一锤子买卖。

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有驾
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有驾
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有驾

可能有人说:花几十亿研发,能不能收回来?会不会砸在水里?现在新能源竞争这么卷,是不是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还远被国外品牌、特别是特斯拉、英伟达甩一大截?话糙理不糙,烧钱固然危险,可如果不烧钱、不钻研,就彻底没命。正是因为理想敢花钱,才有能力跨过技术门槛,做到自研芯片和自造碳化硅功率模块,这些都是“入场券”,没有这些,进第一梯队就是笑话。

其实理想今天的底气,不只是现在多挣钱,而是慢慢有了产业“护城河”。等他们新一代纯电SUV,配上自产芯片、自制碳化硅模块、国产AI大模型、完善的直营+售后服务网络,哪怕以后外部市场环境起伏,理想也有一套自保体系。钱不怕多花,怕的是没用到刀刃上。

聊到这里,大家值得回味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车企的好坏,拼的到底是什么?拼科技,拼市场,拼服务,最终都要落到“用户口碑”上。新能源市场从一开始的玩家众多、技术乱斗、价格战拼命,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淘汰出局,能一路活下来,还能年年超预期再成长的,就是那些能真正抓住用户心理、敢于自我迭代,还能把钱花在硬本事上的公司。谁不是一开始野心勃勃,最后败在盲目扩张和短视,很难再翻身。

很多人关心,“理想还能牛多久”?“国内新能源龙头会是它吗”?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卷,但头部玩家也会越来越少。等到大浪淘沙后,只剩下能把智能化、服务和产品体验打磨到极致的玩家。理想现在可谓正处于让人眼红的“上升期”,但也要面临更多技术拷问、外资品牌搅局、国产同行反扑。一旦某个环节掉链子,随时可能被淘汰。但如果继续拼技术、拼创新,稳住服务,厚积薄发,不用说在“纯电第一梯队”扎下根,甚至有可能真正改变全球豪华车市场格局。

最后,还是把话扔给大家思考:一个能连续获得市场认可,敢投研发,有盈利惯性,又懂用户心思的企业,究竟是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新标杆?哪怕前路风险重重,理想如果继续以今天的“创新—盈利—再创新”的趋势走下去,到底能走多远?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黄金十年里,我们该选择哪些同行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但市场总有最本真的判官。

理想汽车利润涨69%,连赚十一季度,芯片自研讲创新-有驾

其实,不管理想是不是你心水的品牌,他们的动作都给大家提了个醒:做车,做事,最终拼的是细水长流,真本事、硬技术最终才最值钱。聪明的企业家都明白,风口来了大家都能飞,能飞得久靠的是自己脚底有劲儿。走到今天,理想证明了自己能飞起来,未来要看的,就是它能不能飞得更高、更稳、更持久。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