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智能驾驶”为何变“辅助驾驶”
2025年的五一假期快到了,那时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可热闹了,突然搞起了一场关于术语的“整活儿”。小米、华为、理想这些大牌车企一起行动,把宣传里说的“智能驾驶”改成了“辅助驾驶”。表面上看,这不就是换了个词嘛,但其实背后可不简单,这是政策管得严、技术遇到瓶颈,再加上消费者越来越明白事儿,大家一起推着行业往这个方向转的。
出事了才让大家警醒啊!今年3月27号,一辆开着驾驶辅助系统的小米SU7,在沪昆高速上撞到护栏后着火爆炸了。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被看了2.3亿次!大家都不乐意了,纷纷指责这些车企把技术吹得太过了,“自动驾驶”的光环一下子就崩塌了。
监管升级,车企不能再乱吹了
政策开始严格监管了:4月15号,工信部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能用那些容易让人误解的技术名字。同时,公安部也发了个警告,说“辅助驾驶”可不等于“自动驾驶”。这俩部门一起管,之前行业里特别火的一些说法,像什么“无限接近L3”、“城市NOA随便开”,现在全都不让说了。
技术得老实点:地平线的CEO余凯在一次智能出行大会上直接说了,“现在市面上卖的车最高也就是L2级别的技术。”他还说,要是宣传超过这个标准的东西,那就是对人命不负责。根据中汽研的数据,很多主流车对静止的障碍物都认不准,识别率才67%;在施工路段更是不行,有89%的时候需要人工接管。
汽车业的三大变化
命名规范大战:看看2024年到2025年各大车企的宣传话术,就能发现明显的不同。
责任划分大变革:以前被叫做“甩锅协议”的用户告知书现在有了大变化。小鹏G9的新版本把免责条款从原来的14条增加到了27条;理想L7在车机系统里加了个“接管提醒计数器”,只要司机5秒钟没握方向盘,车子就会自动双闪缓停。
营销方式新趋势:店里销售人员的话术不再比拼技术参数,而是更注重提升用户体验。蔚来NIO House搞了个“辅助驾驶责任体验舱”,用VR模拟系统故障的情况;华为问界M9推出了“安全冗余套餐”,虽然激光雷达从3个减少到2个,但增强了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行业生态的重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显示,术语的变化确实让人们对智能驾驶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改变。
刚刚提车阿维塔12的王女士就说:“现在销售人员都会很明确地告诉你,这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就像坐在副驾驶位上的提醒员一样。”这种变化也让车企在竞争中找到了新的方向。比如小鹏X9就因为它的震动反馈提示特别细腻,得到了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安全特别认证;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也因为能实时显示感知盲区,在车质网的用户满意度评比里拿了第一名。
这次术语的变革正在重新塑造整个汽车行业:
就像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的院长赵福全说的:“当车企开始用毫米波雷达的数量来宣传,而不是只谈算力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成熟表现。”这场去泡沫化的行动,可能会诞生出全球第一款通过联合国R157法规的L3级别量产车。据说,红旗的N701现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认证阶段。
这场所谓的“去智驾化”潮流,意味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从青涩走向成熟。政策的严格要求、技术的瓶颈以及用户的觉醒,这三方面的压力都在推动车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宣传,重新聚焦到产品的实际性能上。
但这也绝对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行业的一次集体调整。就像长安汽车的董事长朱华荣所说:“安全才是智能化发展的基础。”
当车企开始用“辅助驾驶”来取代“智驾”,用“责任险”来代替“功能承诺”,用“空间配置”来取代“脱手神话”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行业的萎缩,而是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态正在形成。
未来辅助驾驶竞争重点
未来的竞争重点,肯定是怎么让辅助驾驶变得更靠谱、更让人明白它是怎么工作的。毕竟啊,只有真正尊重生命,技术这条路才能走得长远,去到那些了不起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