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车那会儿多霸气啊,X 造型头灯像猛兽睁着眼,高位排气管翘得老高,一看就是能翻山越岭的狠角色。可现在呢?网友扒出来的细节,怎么看都像是被按在地上磨平了棱角。
先说最显眼的轮子。概念车那套辐条轮多带感,越野时随便造都不怕变形。量产版直接换成了合金轮毂,公路上跑着可能更稳,但真要往泥地里冲,心里能有底吗?更让人在意的是离地间隙,肉眼可见地降了一块,这可不是小问题 —— 以前能轻松碾过的石头,现在说不定就得小心翼翼绕着走。
排气管的改动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好的高位排气改成下置式,不光少了几分野性,涉水的时候怕是得提心吊胆。有懂行的朋友说,新增的消音鼓体积比概念版大了近三成,这不明摆着跟轻量化过不去吗?
还有些改动说是为了实用,可看着总觉得变味了。前后泥瓦加得老长,说是符合法规,可风一吹带着泥水甩得更厉害;后视镜做得跟轿车似的,越野时稍微蹭一下就得心疼半天。座垫倒是加大降低了,风挡也往高调了调,骑起来是舒服了,可那种征服烂路的硬核感,好像也跟着淡了不少。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改动背后都有原因。法规卡得严,泥瓦后视镜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合金轮毂比辐条轮便宜不少,批量生产能省一大笔钱;座垫风挡改得舒适点,才能吸引更多人买单。可问题是,ADV 车型不就该带着股野劲儿吗?为了销量把硬核基因一点点磨掉,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有意思的是,宝马这边刚曝出缩水,春风 MT450 就被不少人盯上了。从专利图看,人家还坚持用着辐条轮和高位排气,光是这两点就比量产版 F450 GS 硬气不少。更关键的是价格,据说 F450 GS 要在印度生产,溢价估计低不了;而 MT450 作为国产车,成本优势摆在那儿,说不定能给出个让人惊喜的定价。
以前大家总觉得进口车品质肯定比国产好,可最近几年情况好像在变。J.D. Power 去年的报告里就说,印度工厂的品控问题不少,故障率比宝马在欧洲的工厂高了快两成。反倒是国产车型进步明显,就拿春风来说,这几年的做工用料肉眼可见地提升。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大家就会发现,宝马标未必就等于高品质。
这就让买车的人犯了难。是花更多钱买个宝马标,还是看重实在的配置和价格选 MT450?关键就看这两者的质量差距到底还有多大。如果国产车型能把品控再提一提,那不少人可能就会觉得,没必要为了个标志多花冤枉钱。
说起来,宝马的 ADV 产品线现在好像有点进退两难。一方面,像 F450 GS 这样的主力车型越来越向大众化妥协;另一方面,又迟迟不出 Rally 版本来满足硬核玩家的需求。隔壁 KTM 都在不停升级 390 ADV 的 Rally 版,宝马再这么下去,怕是要把老粉的心都凉透了。
而且把生产搬到印度,虽然能降低成本,可长期来看未必是好事。之前本田 CB350 在印度生产后,就因为质量问题口碑跌了不少。高端品牌一旦和 "代工"" 缩水 " 这些词绑在一起,想再挽回声誉可就难了。
最后想问一句,你心里的 "GS" 光环,到底值多少钱?如果 F450 GS 真像专利图里那样,把该省的不该省的都省了,你还愿意为那个蓝天白云标多掏几万块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