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过了十个月,新能源圈里“固态电池”最火。十月初,《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难题。过去100公斤电池最多跑500公里,现在看能跑1000公里。宁德时代、丰田、奔驰这些大公司忙着定时间表。他们说2026年装车,或者2027年量产。这事看着很热闹。但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大家都想要固态电池?它解决了新能源车主的两个大问题。第一是续航。液态电池能量密度在250到350Wh/kg。固态电池理论上能超过500Wh/kg。这表示,用同样的电池,车能多跑500公里。第二是安全。固态电解质很硬,也耐高温。它不会漏液,也不会起火。现在的液态电池偶尔会自燃,固态电池的优点很明显。
我有个朋友开新能源车,他每次跑长途都要查充电桩,怕没电。他听说固态电池好,天天问我什么时候能买到。车企知道用户需求。东风已经造出了350Wh/kg的样车,续航能超过1000公里。长安更厉害,说2027年要量产400Wh/kg的样车,续航达到1500公里。丰田、三星SDI这些国际品牌也把2027年看作是量产的关键时间。我们以为2026年就能装车。这些计划现在大多还在样品或者中试阶段。中试就是:实验室里做出来可以,但不能大规模生产。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能说,他们能稳定量产全固态电池。
为什么会这样?我查了一些资料,固态电池的难度比想象中大很多。第一个难点是成本。这东西非常贵。现在全固态电芯成本是5块钱1Wh。液态电池只要5毛钱。我们来算一下。一辆车装80kWh的电池,用固态电池,电芯要花40万。用液态电池,只要4万多。这贵了十倍。科技评论人彭德宇说,固态电池潜力大,但成本让人头疼。现在不是不能造,而是造出来车企不敢用。车企不能卖一辆车就亏钱。
工艺也是一个大问题。液态电池靠电解液流动传离子。固态电池是“固-固接触”,离子必须穿过很密的材料层。为了让离子顺利通过,电池内部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从制作到封装,差不多70%的生产线都要改。这不是简单的升级设备,这几乎是重做一条产业线。我问过一个电池厂的朋友。他说他们试着改生产线,前期花了很多钱。最后做出来的合格率很低。他们只好停掉了。
供应链也是问题。固态电池要用锂金属和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现在价格是传统石墨负极的17倍。硫化物电解质更麻烦。国内还没有成熟的供应商。所有企业都在研发和试错。有时候就算愿意花钱,也买不到稳定的货。这样供应链短期内很难跟上。
还有配套设施的问题,这点常常被忽略。固态电池理论上能十分钟充满电。但这需要专用的超快充桩。现在路上的充电桩,大多不能给固态电池用。如果以后固态电池普及了,就得重新建充电网。这笔钱不少。建一个桩的成本比普通桩高很多。这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
更固态电池不一定比液态电池更实用。彭德宇说过,电动车要加速快、充电稳,需要电池的高功率。液态电池阻力小,离子跑得快。固态电解质阻力大,离子导电率不到液态的十分之一。就算固态电池续航变长了,加速和快充可能不如液态电池。
大家都在看固态电池。但液态电池其实一直在进步。2025年,续航800公里的电动车已经是中高端市场的标准配置。小米SU7Pro、极氪007、昊铂HT这些车,都用了液态电池来实现续航。充电5分钟能跑200公里的快充技术,现在也在慢慢实现。如果液态电池在续航、充电、安全上都足够好了,固态电池对用户的吸引力就会变小。
这时候大公司的态度很有趣。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也在研究固态电池。但他们推进得很慢。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直接说,有些车企说2025年要大规模用固态电池,这种话是不负责任的。他说固态电池从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到10年。并且,现在很多说的“固态电池”,其实是半固态或者准固态。它们里面还有液态电解质。这和真正的全固态电池不一样。
为什么企业不敢全力发展固态电池?主要是钱的问题。到2025年,全球液态锂电池产能很大。宁德时代、比亚迪在液态电池生产线上投了超过千亿元。如果固态电池快速普及,这些产能和投资就浪费了。企业必须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他们不能把所有资源都押在不成熟的技术上。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固态电池专利很多。过去五年申请了1.3万项,是日本的三倍。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但专利多,不代表能快速商业化。我看了这些专利。七成都是发明专利。它们多集中在基础研究。真正和量产相关的技术专利不多。日本企业专利总数少。丰田、松下在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量产技术上,有很多核心专利。这也是国内企业量产难的一个原因。
固态电池确实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最终形态”。它能解决很多问题。全行业应该投入研发。但2025年的情况是:想法很好,现实很困难。成本能否降低,产线能否运行,供应链能否稳定。这些问题不解决,“续航1000公里”就只是说说而已。
对消费者来说,不要总等着固态电池量产。不如多看看现在的液态电池车。新能源汽车体验变好,不一定非要用固态电池。对企业来说,不该盲目宣传固态电池技术成熟。这会误导大家。技术革命需要时间。最终赢家是那些能冷静下来,平衡技术和实际产业的玩家。我期待固态电池真正落地。但现在我更愿意理性看待它的发展。好技术需要时间打磨,不能着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