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特别魔幻,保时捷发了个新Panamera,预售价129.8万起。
这操作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场惊天动地的赛博朋克机甲大战里,一个穿着燕尾服的老贵族,慢悠悠地走上战场,掏出一把18世纪的古董燧发枪,对着漫天飞舞的激光和导弹,优雅地开了一枪。
然后,他还觉得自己特别帅。
讲真,这就是现在豪华品牌的精神状态,一种不顾同行死活的表演型人格。当国产新势力们已经杀到连餐厅桌子都想扛走的时候,他们还在研究盘子里的牛排是三分熟还是五分熟更好看。
不装了,摊牌了,豪华品牌现在卖的根本就不是车,而是一种“玄学入场券”。
就说这Panamera,搞了个什么隽永版,听这名字就一股子老钱味儿。外观小改,动力小升,换个紫色,就敢卖130万。这紫色叫什么?普罗旺斯紫。你听听,多有画面感,仿佛你买了这车,就能立刻瞬移到法国南部的薰衣草田里,旁边还有个金发碧眼的大妞给你递红酒。
这是一种信仰充值,一种对工业时代最后荣光的献祭。买这车的人,你跟他聊什么零百加速5.1秒?他懂个屁。隔壁电车随便一脚就干到3秒了,快到能让你的腰间盘当场突出。你跟他聊这个,他只会觉得你俗。
人家要的是那个盾形车标,是柏林之声放出来的小提琴协奏曲,是那个可以跟生意伙伴吹牛逼的资本。这车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你开进某个高端会所停车场时,保安对你敬礼的角度,都比别人要标准个15度。这15度,就值50万。
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种爱,是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它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确认。就好像你非要用苹果全家桶,不是因为它真的比安卓好用多少,而是因为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是你通往某个精神世界的任意门。
然后是宝马,更逗了。新M3旅行版,一台能拉货的性能猛兽,一个西装暴徒。
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强。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这种人,上有老下有小,后备箱里塞的不是氮气加速瓶,而是儿童安全座椅和老婆的瑜伽垫。我们渴望赛道,但现实只允许我们去菜市场。
所以宝马就“开窍了”,它给了你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台拥有500多匹马力,长得像要去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但后备箱能放下1510升的卷心菜的“买菜车”。
它在用产品告诉你:生活再狗血,你内心也得有个秋名山。你可以一边听着娃在后座哭闹,一边在地库里感受S58发动机煮水般的轰鸣,幻想自己是下一个藤原拓海。
这是一种精准的情绪价值捕获。它卖的不是车,是“和解”。是男人与家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和解协议”。你看,它有曲面双联屏,有iDrive 8.5,科技感拉满,这是给老婆看的;它有经典的鸡腿档把,有四出排气,战斗范儿爆表,这是给自己爽的。
完美。实在是太完美了。简直就是汽车界的“道诡异仙”,精神分裂,但又无比自洽。
至于阿斯顿·马丁DB12 S,这玩意儿就更纯粹了。它已经脱离了“车”的范畴,进入了艺术品的领域。
你说它动力提升到691匹,零百加速快了0.1秒。这0.1秒有啥用?对99.99%的车主来说,唯一的用处就是可以在微信群里发一串数字,然后收获一堆“666”。
这就像修仙小说里的高手对决,打了半天,毁天灭地,最后说我比你强的地方,是我出招的时候,袖子比你多飘了0.1秒。
没意义,但逼格极高。
阿斯顿·马丁在干嘛?它在维护一种秩序,一种“老钱”的审美秩序。在所有人都追求极简、追求屏幕越大越好的时候,它还在跟你抠什么真皮和Alcantara的拼接工艺,什么红色滚花金属旋钮。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没办法,这车本身的存在就挺蠢萌的。
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一旦沾了“钱”这种水,就能瞬间膨胀成一个巨大的、闪闪发光的逼格符号。
它的目标客户,可能家里停着不止一台车,买它就是为了配今天这身西装的颜色。你说这合理吗?这不合理。但它就是存在。
所以你看,这些豪华品牌,一个个都跟人精一样。
它们非常清楚,在新能源这个掀桌子的“黑暗森林”战场,它们拼技术、拼配置、拼价格,就是自取其辱。你搞个智能座舱,人家直接给你车里塞冰箱彩电大沙发。你搞个自动驾驶,人家直接喊出“遥遥领先”,甭管真假,气势上就赢了。
最好的防守就是不防守。
所以它们干脆不玩了,直接升维。你们卷你们的,我玩我的。我卖的不是交通工具,是社交货币,是精神图腾,是现代社会的“金钟罩铁布衫”。
它们的逻辑很简单:当电车还在讨论“能不能”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想不想要”。
一个谈的是功能,一个谈的是欲望。
就问你怕不怕?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这些车好不好?好,当然好。但这种好,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好,一种属于上个时代的好。它们就像这个时代车圈里的活化石,珍贵、稀有,且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毫无关系。
所以如果你问我这些车该怎么选?我的建议是,别选。
因为会买这些车的人,根本不需要做选择题。他们只会说:我全都要。
这才是真正的遥遥领先。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