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开着插混车出门,每天充电像打卡,稍微远点就得找加油站。看着纯电车车主在充电桩前“满血复活”,自己却因为续航短、充电慢,总觉得差点意思。但最近我发现,比亚迪在插混技术上玩出了新花样,直接瞄准了续航和快充这两个痛点,来好好唠唠。
回想比亚迪DM混动技术的发展,那真是一步一个脚印。2008年第一代DM技术出来的时候,就像新能源车领域的一颗种子,双电机串并联架构奠定了“油电协同”的基础。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技术以后肯定有搞头。到了2013 - 2018年,第二代、第三代技术相继推出,引入多速DCT,从“串联为主”转向“混联智能切换”,就像从手动挡升级到自动挡,开起来更顺溜了。2021年第四代技术分了DM - p和DM - i双平台,一个追求性能,一个讲究经济,亏电油耗能降到3L级,身边开比亚迪插混车的朋友都夸省油。2024年第五代技术更是厉害,内燃机热效率达到46.06%,百公里亏电油耗2.9L,综合续航能到2100公里,这在当时的插混市场里,妥妥的标杆级存在。
再看现在第五代DM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那真是把省油和续航做到了极致。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对比同级别燃油车,节油能超60%。就拿我同事的宋PLUS DM - i来说,他每天上下班通勤40公里,一周五天下来,油表几乎没怎么动,一个月能省不少油钱。综合续航2100公里更是厉害,上次他从北京自驾去上海,全程约1200公里,加一次油轻松就到了,路上完全不用为加油发愁。现有快充能力也不错,唐DM - p有90kW快充,30分钟就能补能300公里,在高速服务区吃个饭的功夫,电量就补得差不多了。
但比亚迪显然不满足于现状,下一代插混系统还要搞“颠覆性升级”。先说纯电续航,现在主流插混车型大多是100 - 150公里,比亚迪直接提升60%,达到200公里。我算了算,要是每天通勤30公里,这200公里能覆盖6天的通勤需求,也就是说,一周大部分时间都能靠纯电行驶,完全不用烧油,这对于上班族来说太友好了,省下来的油钱又能多买几杯奶茶了。再说快充,现有最高90kW,下一代直接超150kW,充电效率提升73%。在高速服务区,别人的车充半小时只能充一半,你的车15分钟就能补充150公里续航,差不多就接近燃油车加油的效率了,以后再也不用在充电桩前干着急了。
说到插混和增程的对比,比亚迪为啥说自己更胜一筹呢?从技术逻辑上分析分析。增程车是“发动机仅发电+电机驱动”的单一模式,在高速工况下,发动机发电效率虽然还行,但电机驱动在高速时能耗会偏高。而比亚迪的插混有低速纯电、中速混动、高速直驱三种模式,能根据不同速度智能切换。就像开车时,低速堵车用纯电,安静又省钱;中速巡航时混动模式,动力和油耗兼顾;高速行驶发动机直驱,动力强劲还省油,全场景都能做到效率最优。从数据上看,比亚迪Seal U插混车型纯电续航约124公里,而某增程车型只有72公里。时速100km/h时,DM车型发动机直驱热效率达40%,增程车型电机驱动效率约35%,高下立见。比亚迪欧洲特别顾问Alfredo Altavilla说得挺在理,短续航插混就像带电池的油车,而比亚迪通过长续航+快充,让插混真正具备了“纯电优先”的实用价值。
那这些技术升级对普通用户来说意味着啥呢?要是你是通勤族,200公里纯电续航,每天通勤28公里左右,能7天零油耗,一周下来不用操心充电,简直太省心了。要是你喜欢长途自驾,综合续航超2000公里,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完全没有续航焦虑。而且超150kW快充适配主流第三方快充桩,就算家里没有充电桩,在外面也能快速补能,缓解了补能焦虑。
比亚迪的技术路线为啥能被称为“插混天花板”呢?这背后是五代技术的迭代积累,热管理、电控系统、发动机协同效率都领先同行。2024年DM车型全球销量超150万辆,占比亚迪新能源销量的55%,这么多用户选择,就是最好的市场验证。在欧盟禁燃令过渡期到2035年,长续航插混可能会成为“油电过渡”的最优解,比亚迪提前在技术上卡位,眼光确实长远。
现在我看着比亚迪在插混技术上的这些突破,真是挺感慨的。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领先,每一步都不容易。对于用户来说,能用上更省油、续航更长、充电更快的车,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你觉得200公里纯电续航够用吗?如果是你,会选插混还是增程呢?来分享分享你的想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