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都在讨论燃油车是不是要不行了,特别是看到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连小区充电桩都开始成批安装。
不过翻看最新出炉的2025年4月前三周燃油SUV销量榜,发现事情还真没那么简单。
这份由全国4S店终端数据汇总的榜单,用实实在在的数字给市场画了张生动的画像——燃油车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但竞争格局已经悄然改变。
先看销量前三甲的表现,吉利星越L以1.1万辆的成绩独占鳌头,这可是榜单里唯一突破万辆的车型。
记得三年前吉利刚推出星越L时,不少人还吐槽它"国产车标却卖合资价",现在看来这策略挺成功。13.98万起售价配上三联屏智能座舱,用网友的话说"这价格能买到沃尔沃技术加持的车,还要什么自行车"。反观合资阵营,本田CR-V和丰田卡罗拉锐放分别以9800辆和9500辆紧随其后,这两个老面孔的持续热销印证了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值得注意的是,前十榜单里合资车占了八席,这种压倒性优势在新能源当道的当下显得尤为特别。大众途观L以8900辆排名第四,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有意思的现象:虽然途观L的混动版早就上市,但买中高配燃油版的消费者反而更多。销售顾问透露,很多家庭用户觉得混动版保值率不如纯燃油版,而且2.0T发动机搭配爱信8AT的组合,开起来确实比双离合更让人踏实。
在榜单腰部位置,日系车展现出强大的产品韧性。丰田锋兰达以7200辆排在第五,这个数字要是放在五年前绝对算得上爆款,现在虽然被新能源车分流了部分客户,但稳定的质量口碑依然支撑着它的市场地位。一汽大众探岳和上汽大众途岳这对"兄弟车型"分别交出6800辆和6600辆的成绩单,南北大众的差异化布局在这个细分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探岳主打空间家用,途岳则瞄准年轻个性群体。
要说最让人意外的,当属豪华品牌的集体发力。奥迪Q5L和奔驰GLC这对德系双雄虽然没进前十,但1-3周6300辆和6100辆的成绩,足以让二线豪华品牌眼红。更值得玩味的是,购买Q5L的消费者中有35%选择了入门级的40TFSI版本,这说明豪华SUV市场正在经历"消费降级"——大家更看重品牌价值,但对配置需求趋于理性。宝马X5以3600辆排在第26位,这个数字放在整个榜单不算突出,但考虑到它平均成交价超过65万,这样的销量已经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在国产阵营里,吉利星越L的成功不是孤例。哈弗H6虽然排名跌到第16位,但6100辆的成绩依然守住基本盘。有车主在论坛吐槽:"以前买H6是因为便宜,现在还要看它跟新能源车比性价比。"这话道出了自主品牌的困境:向上突破遭遇品牌天花板,向下走又面临五菱星辰等车型的价格挤压。长安CS75PLUS以5800辆的成绩位列第七,相比三年前的月销3万+,现在的成绩更像是回归常态,但也反映出市场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
面对新能源车的冲击,传统车企也在调整策略。比如大众在途观L上推出"油电同价"政策,把插混版价格下探到和燃油版接近的水平。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利润,但从长远看是在培养用户对品牌的新能源认知。反观某些自主品牌,虽然电动化转型喊得响,但燃油车产品力却出现下滑,这种"一手打伞一手背包"的做法,反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市场分析师张明(化名)的观点很有意思:"别看新能源车销量涨得欢,但多数家庭换车周期在5-8年,现在卖掉的燃油车,至少还能撑到2030年。"这种说法得到不少经销商认同,某4S店总经理透露,现在买燃油车的客户主要有两类:一是务实的中年家庭用户,二是看重机械素质的"驾驶爱好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汉兰达这种大七座SUV,即使推出混动版,燃油版依然贡献着40%的销量。
站在行业观察的角度,这份销量榜揭示出几个深层趋势:首先,合资品牌的"护城河"正在收窄,但并未消失;其次,燃油车市场正在经历"去泡沫化",那些靠性价比堆砌的车型逐渐失去市场;最后,豪华品牌通过价格下探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就像某位车主说的:"以前觉得开BBA的是土豪,现在发现隔壁开途昂的才是真·懂车人。"
看着这份榜单,笔者不禁想到那个老话题:燃油车真的会消失吗?至少从这份销量数据看,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用了整整十年,汽车产业的变革注定是渐进式的。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归根结底要看使用场景——长途自驾爱好者不会接受充电焦虑,城市通勤族可能更在意使用成本。这场新旧势力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各位看官老爷,您觉得燃油车还能火多久?如果现在要买车,您会怎么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