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稳居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印尼腾势D9超越丰田Alphard创佳绩

试想一下,一个国家会在短短几年内,从汽车制造业的“边缘选手”变成东南亚电动车市场的大赢家?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中国车企正在东南亚演绎的现实。讲到这里,各位可能会问,这是怎么做到的?凭什么一个“外来户”能在马来西亚和印尼这些汽车大国中虎口拔牙,在越南、菲律宾等国铺开产业链?如果说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步步为营”是一场棋局,那这局棋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场发生在东南亚的“汽车争夺战”。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稳居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印尼腾势D9超越丰田Alphard创佳绩-有驾

说起汽车市场,大家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可能是欧洲的奔驰宝马,或是日本的丰田、本田等老牌劲旅。在南洋这片热土上,新的汽车霸主正在崛起——没错,就是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以比亚迪、上汽、奇瑞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东南亚掀起了新能源浪潮,用一辆辆电动车打得国际老牌车企措手不及。

就拿马来西亚来说,比亚迪2025年前三季度电动车销量高达8,417辆,连续9个月稳坐销量冠军的宝座,而特斯拉却挣扎在第三名,年度累计销量只有3,847辆。可是,我们可得问一句,中国车真的能稳住这“江山”吗?那些由日本、美欧顶尖品牌长期占据的市场,会就此乖乖“交权”吗?更何况,伴随着全球经济局势的变化,这场东南亚汽车争夺战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藏玄机。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稳居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印尼腾势D9超越丰田Alphard创佳绩-有驾

回头看为何中国品牌能在东南亚市场中异军突起?答案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三点:市场嗅觉、产品契合和政策红利。

首先是市场需求和供需平衡的绝妙拿捏。 以印尼为例,这个国家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长期以来被日本品牌垄断,丰田、大发等厂商的大众化车型几乎占了市场总份额的近80%。重点来了:中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高性价比的配置迅速“插旗”,例如腾势D9(比亚迪旗下高端品牌),用9.5亿印尼盾的价格吊打一众高端对手,直接甩了丰田Alphard几条街还不带喘气。最后的市场数据也证明,腾势D9的累计销量6,775辆,是丰田Alphard同期销量的4倍。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稳居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印尼腾势D9超越丰田Alphard创佳绩-有驾

再看本地化策略。 以上汽名爵(MG)为例,这家公司最近宣布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投产,将组装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双线并行。大家都知道,东南亚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本地组装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缩短交货周期,让消费者立刻买到更便宜的车。现在,MG在马来西亚已经铺设了26家经销网点,可见本地化打法的精准和用心。

政策红利不可忽视。 越南的VinFast就是一个鲜活案例。在2025年的前三季度,他们卖出了103,884辆电动车,创下本土品牌历史新高。要知道,得益于本国政府对电动车的大力扶持,VinFast打着国家产业振兴的旗号,在短短几年内从“新兵蛋子”变成了电动车市场的主力玩家。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稳居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印尼腾势D9超越丰田Alphard创佳绩-有驾

战场不会永远顺风顺水,这些步步为营的胜利是否会持续,背后藏着怎样的隐患?

目前来中国车企在东南亚似乎无往不利,但成功的背后,考验绝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过去的。

用一个比喻来说,这就好比下棋。 你看似已经连下三城,貌似稳赢,但对手可能还有一手“杀招”。在东南亚这个国际汽车厂商的主战场,中资品牌仍面临着“三座大山”。

第一山,外来者身份始终是一道坎。 虽然中资车企技术过硬,价格也有竞争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都会买账。马来西亚本土品牌Proton就是重要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是一张名片式存在,还始终在本地消费者心中拥有很高的忠诚度。或许中国车目前在销量上领先,但政策变化、宗教情感等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不可能短期内改变。

第二山,政策红利过期的挑战。 好风借了,但风总会停的。马来西亚的税收优惠政策预计年底结束,价格上的吸引力锐减,中国车还能继续打下去吗?印尼和越南虽然正处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期,但政策投资是否会昙花一现?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

第三山,基础设施短板。 没错,充电桩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但在东南亚却仍是大问题。就好比你家小区只有5个停车位,但户户都想开车回家,谁也抢不到,就只能打的或者蹬自行车。一旦充电设备跟不上,中国电动车卖得再多,能不能养得起是个未解的难题。

好像卖车只是第一步,跨过了山,还有荆棘。

但正当大家以为,中国车在东南亚的上升势头可能要停止时,现实又给了我们一记反转。

谁会想到,中国品牌不只是来做“电动车”的,他们瞄准的是整个东南亚的汽车产业链。本质上,东南亚市场,尤其是越南、西菲律宾等地,正在成为中国车企全面打开海外市场的先锋。

看看越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这原本是一个技术门槛低、靠劳动力吃饭的区域,成天在国际市场上帮忙加工“螺丝钉”。可如今,越南电动车通过与全球车企深度绑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今年本土汽车企业获得国际汽车工作组认证的厂商数量增加了22倍。东风汽车更是在菲律宾强推电动车出租解决方案,不仅省钱还有利于环保,正加速填补无人区。

除了技术升级,中国车企的“秒杀策略”也令人瞠目结舌——最低门槛的价位!看看腾势D9,这是在高端市场想和丰田一争高下的选手,价格却比竞争对手低了一半有余。你说这客户不买账,怎么可能?

这股逆袭风潮在颠覆行业的也在引发对手的强烈反弹。说起来,中国车企看似牢牢占领了市场头部,但背后压力怎么会小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销量数据一片光明,但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把电动车革命的火焰未必烧得持久。

政策退坡依然是一道悬在企业头上的利剑。以马来西亚为例,一旦政策优惠结束,购车成本必然增加。消费者会选择继续下单中国品牌,还是转向用更多钱购买知名老牌车?答案并不乐观。

再说竞争对手也绝不会坐以待毙。日本厂商的实力深厚,他们在本地深耕已久,有稳固的客户信赖。一旦他们调整策略,比如以降价、增加服务口碑等方式“反攻”,中国车的路可能不像现在这么顺畅。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变量需要注意——消费者心理。有些东南亚消费者和中国消费者一样,追求品牌背后的文化和“身份象征”。可能靠技术和价格,我们暂时赢了市场,但真正建立信赖和号召力,还需要时间。情感和文化认同才是最难改变的。

话虽如此,咱们也得把心掏出来说句实话:中国汽车企业真的很拼。他们不仅在海外市场打拼出格局,还顺手带动了一整个供应链,这种家国情怀和产业责任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但这里我就想问一句:技术层面够硬就万事大吉了?东南亚市场也好,国际市场也罢,文化认同、长远可持续发展,还有供应链安全问题,何尝不是破局关键?

以腾势D9和Alphard为例,大众可能会觉得腾势赢在性价比;可细想,若电动车市场的环境条件一旦变差,或者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一边倒,中国品牌还能稳得住吗?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