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

10月23日晚,上海徐汇区一辆理想MEGA 2024款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后车行车记录仪里连续闪爆的火球把夜空照得通红,也瞬间点燃了社交网络的焦虑。

短短十秒,这辆售价五十余万元、主打“移动的家”的高端纯电MPV被烧成空架。

视频被疯狂转发,“7秒爆燃”“车门锁死”等标签迅速登顶热搜。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事发第七天,理想汽车发布长文致歉,承认同批次车辆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并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涉及2024年2月18日至12月27日生产的全部11411辆MEGA 2024款。

CEO李想也在个人社交平台写下“万分之一的风险也不能等,生命只有一次”,为召回定调。

一纸致歉能否浇灭舆论之火?网友对“理想速度”是点赞还是拍砖?对“冷却液腐蚀”的技术解释又是否买账?

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梳理,还原事件全貌,并探讨新能源时代“零风险”幻觉背后的真问题。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一、惊魂夜:从“嘭”的一声到全民围观

10月23日22时45分,车主王先生一家四口看完演唱会驱车回家。车辆行至虹漕路匝道,中控屏突然提示“动力电池故障,请立即靠边”。

王先生回忆,他刚减速到每小时五十公里,车底就传来“嘭”的一声闷响,紧接着火苗从后排底盘窜出,伴随连续炸响。

后车行车记录仪显示,起火后第七秒,火焰已包裹整个车厢,现场浓烟滚滚。王先生与妻子迅速抱孩子下车,所幸四人仅受惊吓,轻微吸入烟尘。

消防部门23时10分抵达,23时28分扑灭明火,整车只剩骨架。

徐汇区消防救援大队出具的初步说明写道:起火部位位于车辆底部动力电池区域,可排除人为纵火及外部火源,具体原因待检。

视频被上传微博后,三小时阅读量破两亿,“理想MEGA爆燃”词条稳居热搜榜第一。

评论区里,有人为车主逃生及时松一口气,也有人忧心忡忡:如果发生在隧道、高速,如果老人小孩没来得及下车,后果会怎样?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二、沉默的三天:舆情雪球如何越滚越大

事发当晚,理想官方账号只发出一句“已关注到车辆起火事件,正配合调查”,之后再无更新。

空窗的72小时里,网络上出现各种猜测:电池包是否被撞击?车门有没有锁死?应急救援是否切断高压?

由于缺乏权威声音,不少自媒体用“7秒爆燃”做标题,配以熊熊烈火的照片,甚至将2023年其他品牌电池起火旧闻剪贴其中,流量汹涌,却也把恐慌情绪推向顶点。

一位长期关注新能源安全的汽车工程师在知乎写道:“公众对电池安全的容忍阈值几乎为零,企业越早给出初步事实,越能阻止谣言繁殖。”

然而,理想此次反应明显慢于以往。

2024年2月,理想L9空气弹簧缺陷,曾在24小时内给出技术说明;对比之下,MEGA起火后的沉默让“理想飘了”“家庭MPV不安全”等质疑甚嚣尘上。

直到10月27日,理想工程师才抵达上海,与车主、消防、第三方检测机构一起封存车辆,开展全面勘验。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三、关键发现:冷却液为何成了“燃烧引线”

10月31日清晨,理想汽车发布《关于MEGA 2024款起火事件及召回的说明》,全文三千余字,首次披露技术细节:

事故车辆属于2024年2月18日至12月27日生产的批次,该批次冷却液复合防腐剂含量低于设计下限。在湿热环境与电化学双重作用下,动力电池冷却铝板出现点蚀,随后渗漏的冷却液进入高压回路,造成绝缘失效,最终引发热失控。

声明强调,电芯本身并未出现内短路,热失控由“外部绝缘击穿”引起。

为了验证结论,理想对同批次11411辆车的云端数据进行了回扫,发现112辆车曾报“动力电池绝缘低”故障,占比约0.98%,其中93辆已进站检查,更换冷却板后报警消除。

基于“万分之一风险也不能等”的原则,公司决定一次性召回全部车辆,免费更换动力电池总成与前电机控制器冷却铝板,并对高压线束增加绝缘护套。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同步发布召回编号S2025M0174V,意味着理想的技术结论已获监管部门认可。

公告同时要求,理想在召回完成后30日内提交阶段性报告,包括维修完成率、配件追溯记录及市场跟踪情况。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四、舆论翻转:从“骂声一片”到“召回也算有担当”

召回公告发布当日,微博情绪出现明显翻转。

理想官方帖下最高赞评论是“错了就认,至少不甩锅”,点赞量突破十万。

不少车主留言预约召回,有人晒出APP截图:排队人数超过三千,系统提示“预计等待12天”。

杭州车主Kevin对媒体表示:“55万买的车,说不心疼是假,但比起二手残值,我更在意家人安全。官方愿意一次性换电池,还延长质保,我觉得可以接受。”

当然,质疑并未完全消散。

知乎上,有答主指出:“冷却液腐蚀铝板,归根结底是密封冗余不足,别把锅全甩给供应链。”

还有网友担心,更换电池后车辆结构是否经过重新验证?终身质保会不会附带苛刻条件?

面对新问题,理想客服统一回复:更换电池包后,整车将重新进行气密、水密、跌落、挤压等16项安全测试,并出具报告;终身质保不含商业运营车辆,不限首任车主,但需在授权网点保养。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五、竞品趁势抢单:家庭MPV市场暗战升级

MEGA起火及召回期间,多家品牌销售在朋友圈打出“安全无需召回”“50万级最安全MPV”等标语。

腾势、极氪、小鹏等纷纷推出置换补贴:腾势D9提供最高2万元置换金;极氪009赠送家用7千瓦充电桩并减免购置税;小鹏X9则打出“终身电芯质保”牌。

据36氪援引渠道信息,腾势D9在召回公告发布后三天新增订单环比大幅增长,部分门店试驾排队至深夜。

不过,也有消费者持观望态度。

北京市民郭女士原本在MEGA与D9之间二选一,如今决定“再等等”:“我想看理想召回后的实际表现,如果半年内不再出现同类事件,可能还是会买MEGA。毕竟车是用来坐的,安全不能只靠口号。”

家庭MPV市场忠诚度较高,短期订单波动未必代表长期格局,但“安全”已成为竞品营销的核心卖点,这对理想而言,无疑是新的挑战。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六、理想“危机公关”复盘:快、准、狠,但仍有缝隙

从10月23日起火到10月31日召回,理想用时七天,速度明显快于行业平均30天,符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时报告”要求,也体现出企业对潜在隐患的零容忍。

CEO李想亲自转发公告并写下“生命只有一次”,人格化背书有效降低了部分用户的抵触感。

然而,首周沉默仍留下缝隙。

消防报告未出炉之前,理想未能像以往那样及时发布“阶段性事实”,导致“7秒爆燃”标签被反复消费;对“车门是否锁死”“应急开关是否有效”等细节,仅通过客服文字答疑,未做可视化演示,说服力有限;召回方案虽然覆盖维修费用,但未提及二手车折旧、保险溢价等间接损失,部分车主认为“精神赔偿”缺位。

法律界人士指出,中国现行召回制度侧重“消除缺陷”,并不强制企业补偿间接损失,但用户可通过协商或诉讼主张。

理想若想重建“家庭用户首选”形象,或许需要在法定责任之外,拿出更具人情味的解决方案。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七、专家呼吁:新能源“安全冗余”该补课了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表示,冷却液腐蚀导致热失控在全球范围都属新发案例,提示我们进入800V高压时代后,不能把传统燃油车的防腐标准直接平移。

王子冬建议,国家应将冷却液防腐纳入强制年检项目,对800V车型增设“绝缘电阻在线监测”限值,并鼓励企业公开召回技术细节,形成行业共享数据库。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魏学哲认为,电池包设计应遵循“纵深防御”理念:

第一层,防腐等级加倍;

第二层,冷却液一旦渗漏能触发立即下电;

第三层,高压回路出现绝缘下降即报警并限制功率;第四层,热失控后保证5分钟不起火不爆炸,给乘客足够逃生时间。

“只有多冗余、多道闸门,才能把万分之一变成真正的零。”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八、用户行动指南:被召回车主必读

理想APP已开放“一键召回”专属入口,车主可选择就近服务中心与预约时段。

由于需要更换整块电池包及冷却系统,维修时长约4.5小时,站点提供免费代步车或每天200元交通补贴。

完成召回后,整车高压系统质保延长至8年或20万公里,以先到为准。

官方提醒,若车辆在召回前已出现“动力电池故障灯亮+功率受限”情形,应立即靠边停车并呼叫救援,切勿继续行驶。

理想致歉,集中回应公众关切——理想MEGA 2024款召回,网友怎么看?-有驾
#热点观察家#九、一次召回,一次行业“成人礼”

理想MEGA 2024款的这把火,烧掉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新能源汽车“速成神话”的泡沫。

值得肯定的是,理想这次没有走“打太极”“拖字诀”的老路,而是选择在最短时间内主动召回、公开技术细节、升级质保,为行业树立了“速度样本”。

但公众更期待“制度样本”——当“冷却液防腐”都能成为燃烧引线,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高压纯电时代的安全冗余?当家庭用户把生命托付给智能MPV,企业是否该把“极端小概率”当成“必然发生”去设计?当召回成为常态,二手车残值、保险费率、用户时间成本又该由谁买单?

下一次起火,希望我们不再靠“7秒逃生”来考验人性,而是用“0秒预防”守护生命。

也许多年以后回望,这次召回会成为中国新能源行业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

它让制造商明白,技术可以颠覆传统,但安全没有捷径;它让消费者明白,绿牌和智能不是护身符,对风险的敬畏要永远在线;它也让监管者明白,标准必须跑在创新前面,万分之一落到个人,就是百分之百。

火焰熄灭,讨论仍在继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