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车标的滑铁卢
当董明珠带着格力系资本二度杀入造车江湖时,汽车圈集体倒吸一口凉气。这位曾用空调改写行业规则的女掌门,在银隆造车项目上摔的跟头至今令人记忆犹新:43万的“埃尔法平替”MPV,充电8小时续航200公里,车标被戏称“奥运五环联名款”,2023年销量不足比亚迪三日战绩。这场价值30亿的豪赌,最终沦为B站鬼畜区的经典素材。
家电巨头的造车执念
小米SU7首月交付7058台,创维EV6默默收割下沉市场,家电同行用不同姿势蹚出了造车路。反观格力,偏要高举高打强攻高端MPV市场,定价直逼奔驰E级。这像极了新手玩家开局选地狱模式——当友商在新能源赛道拼快充、卷智驾时,格力连车身稳定系统都敢“做减法”,被网友调侃“买空调送汽车”。
格力汽车的生死棋
新成立的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注册资本仅2000万,业务却横跨软件开发、工业机器人等七大领域。这种“既要又要”的战略布局,暴露出董明珠的焦虑:既想复制格力空调的产业链控制神话,又试图用跨界故事重燃资本热情。但汽车不是会跑的空调,从零搭建三电系统到突破用户心智,每个环节都是千亿级黑洞。
放下身段才有生机?
若格力新车敢把价格砍到20万以内,或许真能靠“空调级品控”撕开市场缺口。但董小姐的字典里似乎没有“性价比”三字——当年怒怼国产车粗制滥造,如今自己造的车却连ESP都缺席。这种矛盾折射出传统制造巨头转型的集体困境:既放不下高端身段,又摸不准新消费脉搏。
这是一场执念与现实的博弈
造车这场马拉松,光有孤勇远远不够。当特斯拉用17年才实现首个盈利年,跨界玩家更需敬畏产业的厚重。董明珠的二次造车,究竟是格力开辟第二曲线的背水一战,还是女强人执念的昂贵续集?市场正在用脚投票。毕竟消费者的耐心,不会为情怀反复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