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绵发现,两年身边聊车的朋友,十有八九都会吐槽一句:油耗怎么越来越高了?问起原因,要么说「国六B的油不耐烧」,要么说「车子越改越差」,甚至还有人传「国六B汽油放30天就不能用了」,各种说法满天飞,今啊绵就把这事捋清楚,别再被网传的信息带偏了。
首先得澄清一个最离谱的网传:「国六B汽油保质期只有30天」,这纯纯是张冠李戴。我们先把事说透,所谓的「30天保质期」,其实是针对「E10乙醇汽油」的,这种汽油里加了10%的乙醇,乙醇这东西亲水,要是长期静置,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油液分层,确实不能放太久,但普通的国六B无铅汽油,只要密封得当,性质稳定得很,根本没有所谓的30天保质期,别再被这种小道消息忽悠了。
那为啥不少人确实觉得油耗涨了?啊绵琢磨了下,不是单一原因,得拆开来聊,而且很多人把锅全甩给国六B,其实有点冤枉。
先说说大家最关注的油品问题,网传「国六B汽油热值低,所以不耐烧」,这话半真半假。客观说,为了满足国六B的环保要求,汽油的组分确实调了,比如降低了烯烃含量,还加了点MTBE来提升辛烷值,热值确实比国五汽油低了约1%-2%,理论油耗增加1%-2%,但我们说实话,这个差异在日常驾驶中,几乎感觉不出来。
啊绵身边有个做汽修的朋友,拿同款车测过,加国五油和国六B油,百公里油耗差了0.1L都不到,这点差距,还不如多踩两脚油门影响大。
真正让油耗涨起来的核心,其实是「GPF颗粒物捕捉器」,这玩意是国六B排放标准的核心配置之一、尤其是柴油车和部分小排量汽油车,基本都装了。我们先科普下,GPF是用来捕集排气中的颗粒物的,问题出在使用场景上:要是天天在城里堵着开,车速上不来,排气温度不够,GPF就没法「再生」:说白了就是没法把捕集的颗粒物烧掉,时间长了会堵塞,导致排气背压升高,发动机得更费力地排气,油耗自然就涨了。
据行业公开的数据,装了GPF的车型,在拥堵路况下油耗能涨5%-8%,但跑高速的话,排气温度够,GPF正常再生,油耗反而和国五车型差不多。这就是为啥有人觉得费油,有人没感觉,关键看你怎么用车。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用车场景的变化。这两年城市拥堵更严重了,就拿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来说,早晚高峰的平均车速,比国六B实施前又降了2-3km/h,堵车的时候,发动机怠速时间变长,就算没有国六B,油耗也会涨,只是大家下意识把原因归到了排放标准上。
啊绵有个同事,开的是国六B的轿车,天天跑高速通勤,他说油耗反而比国五的时候还低了0.2L/100km,就是因为高速工况下,发动机调校的优势能发挥出来,GPF也能正常工作。
再说说大家吐槽的「动力变差」,这也是认知偏差。网传「国六B让车没劲」,但啊绵查了不少车型的参数,2024年上市的新款国六B车型,很多都优化了发动机调校,比如某自主车企的1.5T发动机,热效率从国五的37%提升到了国六B的41%,最大功率还涨了10kW,扭矩加了20N·m,动力没降反升,油耗也没涨。
说白了,不是国六B的问题,是车企的技术能不能跟上的问题,早期的国六B车型,因为赶进度,调校没到位,确实有动力稍弱的情况,但现在技术迭代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还有个网传的误区:「排气管喷水是油品差」,这真的是冤枉了。汽油充分燃烧后,本来就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国六B汽油的燃烧效率更高,生成的水蒸气更多,低温天气下,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从排气管流出来,这是正常现象,反而说明油品燃烧得充分,是好事,别再被不懂的人带节奏了。
聊到这,啊绵想说说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国六B带来的环保收益。这两年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下降了约15%,尤其是PM2.5和NOx,一线城市的雾霾天少了很多,空气质量的改善大家都能感受到。
油耗的小幅增加,其实是为了环保付出的必要成本,而且这个成本还在不断降低:车企一直在优化技术,2024年的新款车型,油耗已经比首批国六B车型降了3%-4%,技术进步的速度,其实比大家想象的快。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油耗涨得不多,也是多花钱了啊?啊绵觉得,我们得看长远点,国六B不只是环保,还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升级。从国一到国六、我国的汽车排放技术从跟跑到领跑,自主车企的发动机技术、排气系统技术都实现了突破,这是实打实的进步。
还有人吐槽E10乙醇汽油,说油耗涨还动力差,但我们得知道,推广乙醇汽油是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我国每年进口原油好几亿吨,乙醇汽油能消化部分粮食产能,还能减少原油依赖,短期的不适,是为了长期的能源安全,这点我们得理解。
最后啊绵想说,与其吐槽油耗,不如想想怎么适配。比如偶尔跑趟高速,让GPF充分再生;开车的时候别猛踩油门刹车,保持平稳驾驶;选正规加油站的油,这些小细节都能缓解油耗问题。而且从长远看,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六B带来的油耗问题会越来越小,而环保的收益会一直存在。
其实回顾一下,当年国四换国五的时候,也有人吐槽油耗涨、动力降,过了两年技术成熟了,这些问题都没了。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