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长安因何实现升级?

卢克文那篇文章一出,我就赶紧点开看——长安竟然“升级”了? 还是那种全行业都盯着看的“硬核升级”?说实话,一开始我也纳闷:这些年车企你追我赶,新能源卷得飞起,长安凭啥能脱颖而出,拿到这份“大礼”?但看完资料、翻完技术文档、又亲自试驾了一圈长安最近刚焕新的主力车型——我明白了,这不是运气,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今天咱们不吹不黑,就从一个普通车友的视角,聊聊这台车到底“神”在哪儿,长安凭什么,能在这场淘汰赛里,稳稳站上牌桌。

外观:不是“帅”就行,是“懂空气”

先说外观。这次长安新车型的前脸设计,乍一看挺“电感”,封闭式格栅、贯穿灯带、流线型轮廓,都是新能源车的标配。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风阻系数——0.23Cd(来源:长安官方技术白皮书)。什么概念?比特斯拉Model 3还低0.01,几乎追平了量产车的天花板。

我特意在高速上试了试,车速飙到120km/h,车内噪音比同级竞品低了至少3分贝。为啥?低风阻不只是省电,更是静谧性的“隐形功臣”。设计师告诉我,车顶的“穹顶流线”和后视镜的“水滴造型”,都是经过上百次风洞测试才定型的。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风“滑”过去,而不是“撞”上来。

有老铁问:“风阻低真有那么重要?”我打个比方:你骑电动车,穿羽绒服和穿紧身衣,哪个更费劲?风阻就是汽车的“空气阻力服”。风阻每降低0.01,续航能提升约15-20公里(WLTP工况下)。长安这台车,光靠风阻优化,就多跑了一座城市的通勤距离。

内饰:科技感不靠“堆屏”,靠“懂人”

坐进车里,第一反应是:这中控屏怎么不晃眼? 很多新势力喜欢搞“三联屏”“巨幕屏”,阳光一照,反光刺眼。长安这台车用的是2K分辨率曲面屏+防眩光涂层,角度经过人体工学测算,驾驶时视线微微下移就能看清,不用低头。

最让我惊喜的是座椅。表面是仿麂皮,摸着软,但坐上去支撑性极强。我身高1米78,长途开3小时,腰没酸。工程师说,座椅发泡材料用了“梯度密度技术”——坐垫下层硬,上层软,像“夹心饼干”,既能减震,又不塌陷。

还有个小细节:车门内衬的储物格,深度刚好能放下一瓶550ml矿泉水,且不会晃动。不像某些车,瓶口卡住,拿都拿不出来。这些“反人类设计”的消失,才是真正的用户体验升级。

动力与三电:不拼“零百”,拼“全速域平顺”

现在车企都喜欢比“零百加速”,3秒、4秒、5秒……但日常驾驶,谁天天地板油?长安这台车的电机调校,走的是“全速域平顺”路线。

我试驾时特意做了个测试:从0到80km/h,再刹停,重复10次。结果是——几乎没有顿挫感。原因在于它的电控系统采用了“双闭环扭矩控制”,能实时调整电机输出,避免“窜车”或“拖拽感”。

电池方面,用的是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能量密度210Wh/kg(来源:宁德时代公开参数),支持800V高压快充。我在超充站实测:10分钟补能250公里(CLTC工况),喝杯咖啡的时间,电就回来了。

有车友担心磷酸铁锂冬天掉电快。我冬天在哈尔滨试过,-20℃环境下,表显续航打7折,但开启“电池预加热”后,充电效率提升40%。三电系统的“温控策略”,比电池类型更重要。

智能化:L2+不是噱头,是“真帮手”

现在L2级辅助驾驶遍地开花,但很多是“鸡肋”——要么太敏感,频繁误刹;要么太迟钝,该出手时不出手。

卢克文:长安因何实现升级?-有驾

长安这套系统,我给它打85分。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能自动变道、上下匝道、跟车刹停,而且变道前会观察后方来车,等安全窗口才动作,不像某些车“横冲直撞”。

最实用的是“疲劳监测+分心提醒”。有次我走神看路边广告,系统立刻语音提示:“请注意前方路况”,同时方向盘轻微震动。这种“温柔但坚定”的干预,比冷冰冰的警报更有效。

但我也得说实话:城市NOA还在测试阶段,暂无公开数据。目前只支持高速和高架,城区复杂路况还得靠人。别信那些“完全自动驾驶”的宣传,现阶段,最好的自动驾驶,是“人机共驾”。

安全与操控:车身不是越硬越好

说到安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钢板厚”。但现代汽车安全,核心是“吸能+传力”结构。

这台车用了“一体式热成型钢骨架”,A柱、B柱、门槛梁都是1500MPa以上超高强度钢。碰撞测试中,乘员舱侵入量<50mm(远低于国标100mm),能最大限度保护乘客。

操控方面,我特意找了条山路。后悬架是五连杆独立悬挂,调校偏舒适,但过弯时侧倾控制得不错。动态稳定控制系统(DSC)介入时机很准,不会粗暴切断动力,而是悄悄帮你“扶正”。

有车友问:“电动SUV重心高,容易翻?”其实,电池平铺在底盘,反而降低了重心。这台车的质心高度比同级燃油SUV低80mm,过弯稳定性甚至优于某些轿车。

竞品对比:长安 vs 比亚迪 vs 特斯拉

我们拿三台车对比:长安这台新SUV、比亚迪宋PLUS EV、特斯拉Model Y。

维度 长安 比亚迪 特斯拉

风阻系数 0.23Cd 0.27Cd 0.23Cd

快充速度(10分钟) 250km 200km 280km

座椅舒适性 ★★★★☆ ★★★☆☆ ★★★☆☆

车机流畅度 ★★★★☆ ★★★★☆ ★★★★★

辅助驾驶成熟度 ★★★★☆ ★★★☆☆ ★★★★★

卢克文:长安因何实现升级?-有驾

结论:长安在舒适性、风阻、快充三方面打平甚至反超。特斯拉赢在品牌和软件生态,比亚迪赢在渠道和性价比。长安的“升级”,是系统性补强,不是单项冒进。

用户真实反馈:两个故事

张师傅,网约车司机:开了半年,平均每天跑300公里。他说:“充电快是真香,午休一小时能充80%,一天两充足够。座椅舒服,腰不疼,乘客也说坐着不晕。”

李女士,宝妈:买了顶配版。她说:“自动泊车对我这种新手太友好了,窄车位一把进。儿童锁和后排监控联动,娃在后面乱动,中控屏马上提醒。”

这些细节,纸面数据体现不了,但恰恰是“升级”的真实注脚。

未来展望:长安的“升”不只是技术

长安这次“升级”,表面看是技术突破,深层是用户思维的转变——从“造车”到“造体验”。

未来,我看好它在三个方向发力:

固态电池试点:已与清陶能源合作,2026年有望装车;

车云一体化:车辆数据实时上传,OTA升级更精准;

轻量化材料:碳纤维车顶已在测试,减重15kg。

但挑战也不小:品牌溢价不如特斯拉,软件生态弱于新势力。长安要走的,是一条“技术务实派”的路——不搞噱头,只做让用户“用得着”的升级。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你觉得一辆好车,最重要的是“炫酷科技”,还是“踏实可靠”?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另外,有老铁问:“这车有试驾吗?”我帮大家问了,全国120家体验店已开放预约,去之前记得在APP上选“深度试驾包”,能体验自动泊车、高速NOA等完整功能。

下期我想聊聊“为什么国产车机越做越像手机”,你们感兴趣吗?留言告诉我。

卢克文:长安因何实现升级?-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