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燃油车要完蛋了”的说法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让很多刚买了新车或者正准备买车的朋友心里直打鼓。
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以后加油站都要关门了?
咱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难道真的说淘汰就淘汰了吗?
其实,这件事的背后,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具决定性。
它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新能源车打败燃油车”的商业战争,而是一场由国家政策和技术发展共同推动的深刻变革。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燃油车走向终结,最直接的推手并不是某家车企,而是一纸规定,一份被称为中国汽车历史上最严格的能耗标准。
这份标准就像是给所有燃油车设定了一个终极的“大限之日”。
具体来说,规定要求到2030年,我们市面上最主流的那些家用轿车和SUV,也就是车重在1.1吨到2.5吨之间的车型,平均百公里油耗必须降到3.3升以下。
3.3升/百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不妨拿现在市面上公认最省油的车型来做个对比。
丰田的油电混动技术可以说是全球燃油车节油的标杆,像卡罗拉、凯美瑞这些混动车型,口碑非常好,它们的WLTC综合油耗大约在4.07升/百公里左右。
这个成绩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顶尖水平了,是无数工程师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但是,即便是这样顶尖的技术,距离3.3升的目标线,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的学霸,每次考试都能考90分,已经是全班第一了,但突然有一天学校宣布,及格线提高到95分,考不到就没法毕业。
这时候,学霸再怎么努力优化学习方法,也很难跨过这道坎。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燃油车的灭亡不可避免。
因为纯粹依靠内燃机本身的技术进步,比如提高热效率、减轻重量、优化变速箱等等,所能带来的节油效果已经非常有限,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面对如此严苛的政策红线,传统燃油技术路线基本上已经被堵死了。
甚至连丰田引以为傲的、不需要外部充电的油电混动技术(HEV),在这条红线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存活。
那么,车企们要怎么才能达标,怎么才能“活下去”呢?
答案只有一个:给汽车装上更大容量的电池和更强劲的电机,也就是全面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或者增程式电动(EREV)技术。
这时候,比亚迪的第五代DM插电混动技术就提供了一个范本。
它的官方数据显示,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所谓的“亏电”状态,百公里油耗可以做到2.6升左右。
这个数字之所以能远低于丰田的混动,关键就在于它搭载了一块能够支持纯电行驶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动力电池。
虽然这种计算方式有点像是“借用”了电能来拉低油耗数据,但在政策法规只看最终结果的情况下,这条路无疑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通关秘籍。
当所有车企都看清了这个趋势后,整个汽车行业的方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大家不再纠结于如何把发动机做得更省油,而是开始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发动机与电池、电机结合起来。
曾经在混动领域独占鳌头的丰田,也已经联合马自达、斯巴鲁,宣布要共同开发新一代的插电混动系统,预计在2026年就会推出。
这无异于宣告,即使是燃油车时代最坚定的守卫者,也必须放下身段,拥抱新的技术路线。
而对于那些原本油耗就偏高,动辄百公里六七升甚至更高的欧美、韩系品牌来说,如果不能迅速拿出有竞争力的插电混动或纯电产品,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将会被急剧压缩,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与跨国车企的被动转型相比,我们的自主品牌则显得更为主动和坚决。
因为中国是它们最主要的市场,它们对政策的反应速度更快,转型的决心也更大。
从奇瑞的风云系列,到吉利的银河系列,再到早已全面新能源化的比亚迪,我们能看到中国车企正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新的技术竞赛中。
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这两种技术路线成为了传统发动机得以延续生命的最后机会。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发动机扮演的角色不同:插电混动方案里,发动机依然可以在需要时直接驱动车轮,扮演着主要或辅助动力源的角色;而在增程式方案里,发动机则彻底沦为了一个“充电宝”,只负责发电,不参与驱动,车辆完全由电机来行驶。
这两种方案目前正在激烈地竞争和迭代,但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尽可能地降低综合能耗,提升纯电续航里程,这也导致发动机的地位被前所未有地边缘化了。
所以,我们回头再看“再见,燃油车”这个标题,就能理解它背后的逻辑了。
燃油车并非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它在技术上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绿色环保的高标准。
它的退出,是技术迭代与法规驱动下的必然结果。
在未来几年,燃油车并不会立刻消失,它还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会逐渐从小众化、边缘化,最终完全退出主流市场。
燃油车退场后留下的巨大市场空间,将由新能源汽车来填补。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只是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的独角戏。
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机会,包括那些曾经的燃油车巨头。
当大家都在同一个新能源的赛道上竞争时,比拼的就不再是动力形式了。
因为无论是纯电、插混还是增程,最终都能解决牌照和能耗的问题。
未来的竞争核心,将回归到汽车产品本身。
谁的车机系统更智能、更好用?
谁的乘坐空间更舒适、设计更人性化?
谁的品牌服务更好、更能赢得用户的信赖?
这才是所有车企,不论是新势力还是老牌巨头,都需要面对的终极考验。
市场格局正在重塑,曾经由少数品牌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充满变数也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