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个汽车销售,因为客户要买竞品,急了眼,说了几句带诅咒性质的昏话,最后被公司光速开除,整个处理流程堪称公关范本。放以前,这顶多算个销售圈的负面案例,培训时拿出来讲讲,提醒大家注意职业素养。但现在,这事儿能上热搜,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我跟几个做销售的朋友聊过这事,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叹气。说白了,就是一种“班味”浓郁的共情。KPI像座山一样压在每个人头上,市场又卷得跟麻花似的,一个潜在客户的流失,尤其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被“截胡”,那种挫败感和焦虑感,很容易让人言行失控。这位极氪的销售小哥,大概率就是被这种压力冲昏了头,把网上流传的段子和黑稿,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试图用制造恐慌的方式挽留客户。结果呢,不仅单子没回来,工作也丢了,还顺带给自家品牌抹了一脸黑。这笔账算下来,亏到姥姥家了。
但这事儿不能只简单归结为个人素质问题。个体的失常行为,背后往往是群体的结构性压力。这位销售的失态,就像一个压力锅上被顶飞的阀门,真正值得我们看的,是锅里那股越来越大的压力到底从何而来。
我们不妨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看。任何一个行业,从蓝海到红海,竞争模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早期大家都在做增量,比的是谁能更快地做出好产品,占领空白市场,那时候的竞争是相对体面的。就像十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定义了产品,大家跟着学,各自圈地,相安无事。
但当市场渗透率饱和,增量没了,就变成了残酷的存量搏杀。这时候,产品本身的差异化越来越小,你有的技术我很快也能有,你降一千,我敢降三千。竞争的焦点,就从“产品好不好”,慢慢转移到了“故事香不香”和“对手死不死”。你看这几年的手机圈,发布会开得跟相声专场似的,重点不是介绍产品,而是明里暗里地“吊打友商”。各种黑公-关、水军互泼脏水,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的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车赛道,正在完美复刻当年手机圈走过的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经过几年的发展,各家主流厂商的技术水平已经拉不开代差,硬件正在快速同质化。智能化和辅助驾驶,成了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但这也是个烧钱不见底的无尽游戏,而且消费者的感知和信任需要漫长的培育期。
当硬件上的仗越来越难打,仗就自然而然地打到了“软件”层面。这里的软件,不只是车机系统,更是指品牌叙事、用户生态和情绪价值。而这,恰恰是小米这种互联网巨头的绝对主场。雷军用一套成熟的互联网打法,把粉丝经济、社区运营、话题营销玩得炉火纯青。小米汽车从诞生之初,就不只是一辆车,它是一个话题、一种社交货币、一个庞大的流量入口。买小米SU7的年轻人,很多时候买的并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情绪满足。
这就让传统车企和那些“新势力1.0”们非常难受。他们习惯了在技术参数、制造工艺、渠道布局这些传统维度上竞争,现在突然发现,对手在另一个维度上对他们进行降维打击。你跟人家聊底盘调校,人家跟你聊“生态化反”;你跟人家谈续航里程,人家跟你聊“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这种仗,没法打。就像一个精通十八般武艺的武林高手,遇上了一个拿着AK47的现代士兵,一身武艺,憋屈得使不出来。
那位极氪销售的绝望,本质上就是这种憋屈感的末端体现。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客户流失,而是一个无法用传统销售话术去说服的、被全新叙事逻辑俘获的消费者。当产品力的解释权失效时,诉诸情绪和恐惧,就成了他唯一能想到的武器。这当然是错的,甚至是愚蠢的,但这背后,是整个旧有竞争范式在面对新物种冲击时的集体焦虑。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在这场乱战中该如何自处?
我觉得核心就两条。第一,建立自己的“需求坐标系”。第二,学会算三笔账。
什么叫“需求坐标系”?就是在看车、选车之前,先别管网上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和评测,也别管什么品牌故事和价值观。就拿一张纸,安安静静地问自己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买车的核心目的是什么?通勤代步,还是周末出游?我每天的行驶里程大概多少?家里有充电条件吗?我最看重的是空间、性能、续航、还是智能化?我愿意为“情绪价值”或者“社交属性”支付多少溢价?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你的需求就清晰了。这个坐标系一旦建立,你就能过滤掉市场上90%的噪音。任何不符合你核心需求的卖点,不管吹得多牛,对你来说都是无效信息。
然后是“算三笔账”。第一笔是“金钱账”,这个好理解,就是购车成本、使用成本(电费/油费、保险、保养)、残值率。这笔账决定了你的消费能力和未来的财务压力。第二笔是“情绪账”,也就是这辆车能给你带来多少愉悦感、安全感和满足感。这笔账很主观,有人觉得外观好看就是最大的情绪价值,有人觉得车机流畅不卡顿才安心。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也就是你花了这笔钱买这辆车,就意味着你放弃了用这笔钱去做其他事,比如投资、旅游或者升级家里的其他大件。这辆车带给你的综合价值,是否高于那些被放弃的选项?
把这三笔账算清楚,你的决策就会变得非常扎实和理性。销售的话术、水军的评论、竞品的抹黑,都很难再动摇你。因为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说到底,商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和认知。在一个信息爆炸、叙事为王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阵地,都成了商家们争夺的战场。守住这个阵地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归第一性原理,从自身的真实需求出发。否则,你很容易就被各种宏大叙事和情绪操纵带着走,最终买了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还以为自己做了最明智的选择。
至于行业竞争会不会越来越体面,我个人比较悲观。只要存量搏杀的底色不变,类似的闹剧只会换个主角,换个方式,继续上演。我们能做的,无非是看清这背后的逻辑,然后管好自己的钱包,守好自己的认知。共勉共戒。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