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车主在国家电网超充桩15分钟满电,换个服务区却骂娘:800V平台背后藏着什么门道?
上个月在京港澳高速服务区,亲眼见一哥们插上充电枪就去买咖啡了。回来一看功率显示78千瓦,电量才涨了12%。他当场就炸了,拿着手机给小米客服打电话,说好的15分钟充电呢?旁边另一台小米SU7正好充完,车主说刚才功率稳定在210千瓦,20分钟充了70%。两个人面面相觑,都开始怀疑自己买了假车。
其实这事儿,懂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我认识个跑网约车的师傅,专门研究过充电桩的分布。他说国家电网那种360千瓦的超充站,北京三环内有十几个,但出了六环就得碰运气了。河北、山东那边的服务区,很多还是老式120千瓦的桩,甚至有些60千瓦的老古董还在服役。你开着800V的车去充,就像拿着大水管接在小水龙头上——车没问题,桩跟不上。
宁德时代那套神行电池,碳化硅平台也确实是真材实料。但这套系统得三样东西配合:电池支持快充,电控系统不拖后腿,充电桩功率够。少了哪个环节,速度都上不去。我试过几次第三方运营商的桩,特来电和星星充电的新桩还行,功率能稳在190千瓦左右。但有些小品牌的桩,看着参数标360千瓦,实际输出连标称值一半都不到。
冬天又是另一回事了。哈尔滨的朋友跟我抱怨过,零下二十度电池加热就得半小时,充电功率更是掉到50千瓦。小米这车配的热泵空调倒是管点用,零下七八度的时候续航能保住八成。那个预约加热功能我用过几次,提前十分钟手机操作一下,上车就是温的,电也不从续航里扣。北方开电车,这功能算是刚需。
底盘调校这块,我不太爱讲那些参数。就是过坑洼路面的时候,车身稳得住,不会弹起来晃半天。有次下雨天走环路匝道,车速快了点,能感觉到后轮在主动调整,没推头也没甩尾。据说是前保时捷的工程师带队搞的,纽北那边跑了一百多万公里。这种东西你在展厅里看不出来,得自己开一段才明白差在哪儿。
轮胎好像跟米其林定制的,胎噪压得挺低。高速上开到一百二三十迈,车里也算安静,风噪没想象中那么明显。风阻系数0.195,这个数字在轿车里算是头部了。低风阻不光是为了省电,高速稳定性也会好一些。
那个2.78秒的零百加速,说实话日常用不上。我倒是喜欢那套扭矩分配——过弯的时候后轮发力,转向跟得上;走湿滑路面前轮多分点扭矩,稳当。这些东西账面参数体现不出来,得实际开才知道。
智能座舱适合小米全家桶用户。我手机就是小米的,家里也有一堆米家设备,上车导航自动同步,下车空调自动开。但如果你用苹果或者华为,这套生态就没什么用了。语音识别倒是挺准,主驾说开窗只开主驾这边,后排说调空调只调后排温度。这些细节做得还算到位。
智能驾驶现在开通了十个城市。我在深圳试过几次,变道成功率挺高,但施工路段偶尔还是会愣一下。得随时准备接管,别指望它完全代替你。标准版没激光雷达,但硬件预留了,以后可以通过OTA升级。这种做法见仁见智,有人觉得厚道,有人觉得是挤牙膏。
音响是个加分项。23个扬声器,头枕里也藏了俩,导航提示单独播放,不影响听歌。那个空间音频模式我试过,声场跟着头转,低音也够深。比起十几个喇叭的配置,听感确实上了个台阶。当然这东西很主观,不是每个人都在乎。
电池安全我没法验证,只能看测试报告。针刺实验没起火,涉水深度够深,数据上没毛病。但长期衰减情况还得几年以后才知道,现在说太早。
充电这事儿,关键还是得看你跑哪条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方,超充桩密度大,体验会好很多。要是经常跑偏远地区,那还是得做好心理准备。车是好车,但配套设施跟不上,体验就是另一回事了。
买车前最好先查查自己常跑路线上的充电桩分布,别光看官方标的参数。小米能源的超充站还在铺,覆盖面暂时没国家电网广。这些实际情况,比宣传页上的数字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