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还能在莫斯科的街头看到满眼起亚和马自达的司机,现在都换成了吉利、奇瑞和哈弗的车了。
在俄罗斯生活了11年的李亦非觉得这变化挺让人印象深刻,不光是家用日常车,像理想L系列、极氪009这些国内大概四五十万的高端品牌,偶尔还能在莫斯科的街头看到一辆辆。
这事儿真不是碰巧的,到了2025年1到3月期间,中国自主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还能保持在大约55%。算一算,俄罗斯街头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多是中国品牌的。
说白了,这场面,三年前哪想得到啊?到了2021年,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大概只有5%,前十名的销售榜单上几乎看不到中国车的影子,都是欧洲和日本、韩国品牌占据了主导。
说白了,转折得也挺快的,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奔驰、宝马、大众这些欧洲老牌车厂纷纷撤离,俄罗斯的汽车市场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中国的汽车企业趁热打铁,拼命往前冲,到了2024年6到9月,市场份额一度飙升到60%以上,把原本被西方车企占据的俄罗斯市场一下子搞得翻天覆地。
长城、奇瑞、吉利这些品牌在俄罗斯市场表现得可真不错。到了2025年3月,哈弗在那边的销量已经冲到9790辆,占据了12.3%的市场份额。
奇瑞就更猛了,把欧萌达、捷途、Jaecoo这些车的销量整合排一下,单月下来就能搞到一万四千多辆。这些车型在俄罗斯街头是挺常见的吧?连出租车司机都开始换中国品牌车了,主要原因就两个字:性价比高。
不过好景不长,持续不了太久。到2025年1-3月,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车辆只有12.3万辆,比去年同期少了39%。再回头看,前几个月,从2024年10月开始,中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已经接连三个月走低。这次不是市场喝饱了,而是真的因为俄罗斯政府出手了。
从2023年8月1日开始,俄罗斯又提高了进口车辆的报废税,这还不是全部。
到了2025年头季度,俄罗斯进口汽车的报废税已经飙升到66.7万卢布(折合人民币大概6.04万元),比2023年时翻了一倍。税一冲高,终端的售价也跟着往上挪了10%到15%,这样一来,消费者的钱包就紧了,买车的热情也相应减少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平行出口这条路逐渐变窄了。以前不少中国车商的办法是先把车运到哈萨克斯坦或吉尔吉斯斯坦这些中亚国家作中转,然后再打着二手车的幌子转到俄罗斯,这样一来税钱就省下不少。
到了2024年,俄罗斯出台新规,规定从中国经过中亚国家中转再运往俄罗斯的车辆必须补齐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啥的各种税费。这一措施一下子把平行出口的利润空间给压缩得死死地,搞得不少商家头疼不已。
理想汽车的经历倒是挺能反映现状的。在2024年财报业绩发布会那会儿,他们提到,到了2025年年初,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海外市场的部门,打算正式在俄罗斯开始布局。
到2025年5月底,理想汽车在俄罗斯的第一家官方经销商中心正式开张了。这个举动旨在借助官方渠道和健全的售后体系,和那些“黑车”一样的平行进口商划清界限。这也算是中国车企正式开始重视俄罗斯市场的一个迹象吧。
光靠卖车可不行啊,还得真正扎根市场。长城汽车走得最远,到了2025年,计划把图拉工厂的年产能提升到20万辆,零部件的本地化比例也要达到65%。
虽然奇瑞还没有正式宣布建厂计划,不过据外媒报道,他们在俄罗斯进口半散装汽车,还在三家俄罗斯工厂完成了最终拼装。这些操作的核心意思很明了:要想在俄罗斯长久发展,必须实现本地生产,仅靠出口可不行。
俄罗斯买家对中国车的看法也逐渐出现了 split。2024年,最受俄罗斯消费者青睐的纯电动车品牌变成了极氪,销量达到了7600辆,比去年多了一倍。
不过,2024年10月,俄罗斯媒体发文章说,在出租车行业里,中国汽车跑到15万公里就得弃用了,而欧洲或者韩国的车一般能跑25万到30万公里。这种关于耐久性的质疑,直接打击了中国车的名声。
更让人担心的是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俄罗斯工业与贸易部长安东·阿利哈诺夫在国务院会议中表示,要对从中国进口的汽车加强认证和审查,还明确提到三个中国品牌有严重问题。这么一说,明显给中国车企的前景添了几分麻烦,可别小看这些话的影响呀。
现在形势是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站稳了脚跟,但想继续扩大份额就难上加难了。与此同时,欧盟和日韩的车企也在考虑着再次进入这个市场。
现代汽车在2024年1月以象征性100美元的价格把圣彼得堡的工厂卖了出去,当然,合同里还留了个回购的条件。最近,现代和起亚又在俄罗斯注册了20多个商标,明显是在为重新进军这个市场做准备。
中国的汽车企业也在调整战略呢,2025年前8个月,出口到俄罗斯的乘用车只剩下27.3万辆,比去年同期掉了55.9%,直接腰斩。不过,出口到阿联酋、墨西哥和比利时的数量反而大幅上升,俄罗斯的市场地位也从第一变成了第三。这就说明它们不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逐渐在分散市场风险。
这三年来,中国车在俄罗斯市场走过了边缘化、逐渐成为主流的道路,现在又遇到了一些难题。市场上的好机会转瞬即逝,想要真正站稳脚跟,关键还得靠产品的质量过硬、在地化生产做得好,以及售后服务到位。
在俄罗斯这个市场里,中国车企确实抓住了一波红利,但是要想真正稳住脚跟,还得继续努力。毕竟,市场不会永远对谁都那么好,竞争才刚刚拉开战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