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全系车型大盘点,7万到40万,总有一款适合你!

说起上汽大众这个牌子,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感觉挺复杂的。

在咱们国家,它就像是汽车界的“老字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桑塔纳“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语开始,就深深地刻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车就约等于“高级、皮实、耐用”的代名词,谁家要是买了辆大众,那在亲戚朋友面前是相当有面子的事。

上汽大众全系车型大盘点,7万到40万,总有一款适合你!-有驾

但是,时过境境迁,现在我们再看上汽大众,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

一方面,它的车子依然在马路上随处可见,销量也摆在那;但另一方面,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迅猛发展的今天,总有人觉得它好像有点跟不上趟了,设计上有点保守,配置上也不如新出来的国产品牌大方。

那么,这个曾经的“王者”,如今的产品线究竟布局如何,它的家底到底还够不够厚实,面对市场的变化它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咱们先从上汽大众的根基,也就是轿车系列说起。

这个系列的车型,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家庭汽车消费的整个变迁史。

这里面,有一款车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那就是朗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朗逸这款车在德国大众的总部产品目录里是找不到的,它是一款完完全全为了中国市场、为了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车型。

当年大众的工程师们经过大量调研,发现咱们老百姓买车,最看重的就是几点:空间要够大,一家人坐着不憋屈;外观要大气,开出去不能小家子气;质量要可靠,省油耐用,别老出毛病。

于是,他们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平台上,把车身和轴距拉长,设计了一个谁也挑不出错、男女老少都觉得顺眼的外观,再配上那套技术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动力系统。

结果,朗逸一上市就火了,而且一火就是十几年,常年稳坐轿车销量排行榜的头把交椅,创造了一个销售神话。

朗逸的成功,恰恰说明了上汽大众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有多么透彻,它没有盲目地把德国原版车搬过来,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当时中国家庭最核心的用车需求。

再往上看一个级别,就是帕萨特。

上汽大众全系车型大盘点,7万到40万,总有一款适合你!-有驾

如果说朗逸是“国民家轿”,那帕萨特就是过去很多年里“商务精英”和“单位领导”的标配座驾。

在B级车市场,帕萨特曾经是绝对的标杆。

它方方正正、沉稳大气的外观,还有那个宽敞得甚至有点奢侈的后排空间,都让它成为了商务接待和政府用车的首选。

开一辆黑色的帕萨特,在很多人眼里,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然而,时代变了。

当比亚迪汉带着刀片电池和充满未来感的设计横空出世,当各种新势力品牌用智能座舱和大屏幕重新定义什么是“豪华”时,帕萨特这位老牌绅士,虽然底子还在,但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它依然稳重可靠,但在吸引追求科技感和新鲜感的年轻消费者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当然,上汽大众也意识到了品牌需要年轻化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凌渡L。

这款车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辣馒头”,它用上了无框车门、大溜背的轿跑设计,整个车身的姿态非常运动,目标直指那些追求个性和驾驶乐趣的年轻人。

大众想通过这款车告诉大家:“别以为我只会造四平八稳的车,我潮起来也很厉害。”这个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很大。

在十几万到二十万这个价位,如今的年轻人选择实在太多了,很多国产品牌的车型在动力性能、科技配置和设计感上都做得非常出色,竞争力极强。

凌渡L虽然努力了,但它要争夺的,是一个已经被彻底改变了的市场格局。

上汽大众全系车型大盘点,7万到40万,总有一款适合你!-有驾

看完了轿车,我们再把目光转向SUV阵营,这可是上汽大众的另一个重要利润来源。

这里面的明星车型,当属途观L。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途观刚国产的时候,那是要加价排队才能买到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上汽大众再次发挥了它对中国市场的洞察力,在引进途观时,非常聪明地给它加了个“L”,也就是加长版。

这个“L”简直是神来之笔,精准地满足了中国家庭对“大空间”的执念。

途观L凭借着巨大的乘坐和后备箱空间、扎实的德系底盘调校以及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迅速成为了中型SUV市场的常青树,是无数家庭从轿车升级到SUV时的首选。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很多二胎家庭心中那个可靠的“移动堡舍”。

如果觉得途观L还不够大,那上汽大众还准备了途昂。

这款车可以说是把“大就是好”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超过五米的车长,庞大的身躯,让它在路上的气场非常强大。

真正的七座布局,让全家老小一起出游变得轻而易举。

途昂的存在,满足了那些对空间和气场有极致追求的消费者的需求。

上汽大众全系车型大盘点,7万到40万,总有一款适合你!-有驾

然而,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并不能保证在电动车时代也能一帆风顺。

当整个汽车行业都朝着电动化、智能化飞速狂奔时,上汽大众迎来了它进入中国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场变革,它推出了ID.纯电家族,包括ID.3、ID.4 X和ID.6 X。

这被看作是大众吹响的反击号角。

但是,这位燃油车时代的“巨人”,在转型初期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ID.系列刚上市时,定价不低,但消费者却发现,车里的内饰用料感觉比较普通,塑料感有点强,而被寄予厚望的车机系统,反应速度和智能化程度也远不如当时已经风生水起的国产新势力品牌。

市场给出的反应很直接,销量一直不温不火。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上汽大众做出了一个震惊市场的决定:降价。

特别是针对小巧灵活的ID.3,直接给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

这一招“以价换量”堪称釜底抽薪,效果立竿见影,ID.3的月销量迅速攀升,一下子成为了合资品牌纯电动车里少有的亮点。

这个举动,一方面展现了大众作为巨头强大的体系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无奈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大众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品牌光环和溢价能力,正在被削弱。

它不得不放下曾经高傲的身段,用最直接的价格手段来和中国品牌同台竞争。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进步和市场话语权的转移。

上汽大众不再是那个可以定义市场规则的领导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必须努力适应新规则的参与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