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零部件来自中国!欧洲平价电动车反向依赖中国制造
欧洲车企裁员3万降本,中国产业链优势能否持续领先?
曾是中国老师,如今虚心求教:欧洲电动车为何调头追赶?
平价电动车战火升级:欧洲加速本土化,中国强化产业链壁垒
欧洲推出2万欧元电动车,中国品牌的护城河还牢固吗?
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大众汽车宣布将在2027年推出售价仅为2万欧元的ID.1车型时,欧洲车企进军平价电动车市场的决心已表露无遗。这款旨在成为大众体系内最便宜的入门级电动车,明确将销售重点放在欧洲,直接瞄准了目前由达契亚Spring、零跑T03等少数车型占据的低价市场空白。这不仅是一款新车的发布,更被视为欧洲传统汽车巨头对当前市场格局的一次强力回应。
欧洲军团的集体行动远不止于大众。 在不久前落幕的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奔驰、雷诺等主流欧盟车企密集展示了各自的新能源战略和概念车型。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就有多达11款售价低于2.5万欧元的新车型计划在欧洲市场上市,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雷诺R5、菲亚特大熊猫以及现代Inster。大众集团更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到2027年推出八款新的平价电动车型,其定价策略被普遍认为是对标中国品牌的关键举措。曾经在燃油车时代享有丰厚红利的欧洲车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电动化时代转型。
在这场转型中,雷诺集团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其“中国化”策略堪称激进。 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曾公开呼吁欧洲汽车行业应向中国学习,转变思维方式以避免落后。雷诺并非空喊口号,而是深度嵌入中国汽车产业链。其与东风集团合资成立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公司,已成功向欧洲出口了超过12万辆Dacia Spring电动车。一个关键细节是,这款2023年登顶欧洲电动车销量榜的微型车,其高达85%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例如,宁德时代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帮助其成本比同类产品降低了约30%。此外,雷诺还在上海成立了先进的研发中心,并与中国的文远知行等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合作。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雷诺能够充分利用中国供应链的性价比优势,反过来在欧洲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面对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大众汽车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可谓“多管齐下”。为了极致地控制成本,为ID.1这款平价车型做好准备,大众采取了包括调整生产布局和优化供应链在内的多项策略。其中,将高尔夫等车型的生产转移至墨西哥,并将ID.1的生产地点确定在葡萄牙塞图巴尔的工厂,是利用地区成本差异的重要一步。该工厂被大众管理层认为是其在欧洲最具成本效益的工厂之一,能够充分利用葡萄牙在劳动力和能源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大众也计划从中国供应商那里采购各种关键零部件,这再次印证了中国制造在成本和控制方面的竞争力。
在核心技术领域,大众也在努力追赶并构建自身优势。 其推出的MEB纯电平台,已成为开发从ID.3到ID.6等多款车型的基础,通过规模化生产来分摊研发成本。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众为旗下多个品牌的城市电动车型研发了名为APP290的自研电机,并首次集成了自研的碳化硅逆变器。官方数据显示,这种技术能将能量损耗降低30%,电机效率达到行业第一梯队的97%。通过模块化设计,同一电机壳体可适配不同功率版本,这种传统的工程学优势一旦与规模化效应结合,有望将单台电机成本显著压缩。在占成本大头的电池方面,大众也紧跟趋势,计划在平价车型上推广使用耐用的且价格更具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并推出“统一电芯”设计以进一步优化空间和重量。
然而,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优势,并非能够被轻易撼动。 这种优势建立在极其完整和高效的供应链基础之上。有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国生产的大众ID.系列车型,即使算上运输费用和关税成本,其最终售价仍然比在欧洲本土生产的同款车型低约三分之一。中国在磷酸铁锂电池等关键领域的供应链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中国在锂、锰、磷、石墨等磷酸铁锂电池关键原材料的加工产能占比均达到极高份额。这种优势使得包括大众、福特、通用在内的全球传统车企在转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路线时,都难以完全绕开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竞争的新维度已经超越单纯的生产制造成本,延伸至规则、标准和全球化运营能力。 欧盟层面推出的相关政策,对市场格局产生着直接影响。例如,中欧近期达成的《电动汽车贸易框架协议》以“最低进口价”机制替代了原定的反补贴关税,为中国电动车出口设定了价格底线。同时,欧盟也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电池等关键部件本土化生产,并提出相关技术合作要求。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基地,蜂巢能源在德国投产电池产品等。大众等欧洲车企也强调“欧洲本土化生产”策略,其在波兰建设的电池工厂旨在通过供应链本地化来规避关税并压缩物流成本。
中国方面的政策导向也在适时调整,引导产业向上发展。 中国相关部门宣布将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举措被业界解读为在出口快速增长背景下,主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鼓励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技术提升和全球合规能力,包括建立更完善的碳足迹追溯体系等。这意味着,以往可能存在的低价竞争模式将逐步让位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市场研究机构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例如在意大利,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考虑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这一信号表明,中国电动车企凭借产品力初步获得了欧洲市场的认可。未来的竞争将是一场涉及供应链效率、技术创新速度、成本控制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适应不同市场法规的综合较量。欧洲车企正在觉醒并全力追赶,尤其是在其传统优势的工程领域结合电动化进行创新。中国车企则需要在巩固现有产业链优势的同时,加速向品牌溢价和技术标准制定者的角色跃迁。全球电动车市场的这场“马拉松”才刚刚进入加速阶段,最终的格局远未定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良性的竞合关系将极大地推动全球汽车的电动化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