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赛德斯-奔驰正在推进其138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调整。公司计划通过自愿离职方案,促使约3万名员工离开岗位,目前已约有4000人接受遣散。这场看似突然的“瘦身”行动,实则是这家德国汽车巨头在电动化浪潮冲击下,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战略抉择。裁员背后,是销量下滑、转型迟缓与成本压力交织的严峻现实。
此次裁员并非强制解雇,而是以“自愿”为核心原则,自2025年4月启动,申请截止至2026年3月。补偿方案采用梯度设计,工龄长、职级高的员工可获得更高赔偿,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达50万欧元(约413万元人民币),并设有“加速奖金”鼓励尽早决定。目标人群主要集中在工程师、行政与IT部门,这些岗位正是传统燃油车时代企业架构中最庞大的部分。公司希望通过不填补空缺、业务外包和遣散费等方式,在2027年前每年节省50亿欧元(约413亿元)成本。
奔驰为何要在此时下如此重手?根本原因在于其电动化转型的全面落后。2024年,奔驰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仅为18.51万辆,同比下滑23%,占其总销量比例不足9.3%。而在全球新能源品牌销量榜上,这一数字甚至未能进入前20。相比之下,比亚迪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达427万辆,特斯拉接近179万辆,就连美国市场的现代起亚也以12.4万辆的美国纯电销量超过奔驰。奔驰不仅在销量上被甩开,更在市场节奏与产品迭代速度上彻底失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战略定位的摇摆。过去几年,奔驰坚持“利润优先”策略,试图在保持高端溢价的同时推进电动化。但现实是,消费者对豪华电动车的接受度远低于预期,而中国品牌正以高性价比、快速迭代和智能化体验迅速占领市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中,中国品牌占比高达70.4%,比亚迪一家就占据近三成份额。奔驰的电动车型如EQS、EQE,虽技术成熟,但价格高昂、充电网络薄弱、软件体验滞后,难以打动主流用户,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面对困局,奔驰并非毫无动作。公司正全力押注新一代电动平台:MMA和MB.EA。前者首款国产车型——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已于2025年4月在中国首发,搭载自研MB.OS系统,支持AI语音、全场景导航等本土化功能;后者将用于2026年上市的纯电C级与GLC,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和宝马i系列。尤为关键的是,奔驰已在中国建立“双引擎”研发体系:北京负责整车开发,上海专注智能驾驶与数字座舱,团队成员多来自中国科技企业,研发效率大幅提升——L2+系统仅用12个月完成落地,远超传统车企节奏。
这场裁员对员工和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3万个岗位的调整,意味着大量资深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将离开汽车行业核心岗位。尽管补偿优厚,但再就业难度不小,尤其对年龄偏大、技能偏向传统燃油车系统的员工而言。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缓解成本压力,但若不能将节省的资金高效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长期风险依然存在。投资者关注的是,奔驰能否在2027年前真正实现成本削减与电动销量回升的双重目标。
展望未来,奔驰的转型已进入关键窗口期。2025至2027年,将是其MMA与MB.EA平台车型密集上市的阶段,也是检验“中国反向赋能全球”战略成败的试金石。公司计划到2027年推出36款新车型,其中17款为纯电,并开发7款中国专属车型,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空前重视。然而,市场不会等待老牌巨头慢慢转身。若不能在产品力、定价策略和用户体验上实现突破,即便裁员成功,也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这场裁员,不只是成本削减的财务操作,更是一场关于生存方式的重构。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动时代,传统豪华车的光环正在褪色,技术迭代速度与本土化能力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奔驰能否借此次调整重获生机,取决于它是否真正理解,今天的汽车,早已不只是机械工程的杰作,更是软件、数据与生态的竞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