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抽成迷雾:27%刀锋上的0.6%利润真相
司机手握7623元月收入,平台守着0.6%净利润——网约车的钱到底被谁赚了?
一、27%的抽成上限,一场数字游戏?
2025年8月,滴滴、T3出行将抽成上限压至27%,曹操出行更是降至22.5%。
但真相是——抽成上限≠实际抽成。
滴滴2024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仅14%,中位数低至18.8%。极端天气时,平台甚至倒贴钱补贴司机。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动态抽成机制在作祟:顺路单抽成高,高峰单抽成低。平台用高抽成订单补贴低抽成订单,维持生态平衡。
二、2000亿营收背后,利润薄如纸
滴滴2024年营收2068亿元,净利润却只有12.6亿元。
利润率仅0.6%——不如便利店卖矿泉水。
钱去哪了?
每笔订单的抽成需覆盖支付通道费、客服成本、保险理赔、合规税费等十余项成本。滴滴客服成本占营收3.5%,保险理赔占4.2%,这些刚性支出几乎吞掉了全部抽成空间。
更残酷的是,曹操出行上半年净亏3.3亿元,如祺出行亏1.2亿元。行业苦盈利久矣。
三、司机收入真相:抽成只是冰山一角
司机月均收入7623元,在蓝领职业中排名第二。
但真正扼住收入咽喉的是市场饱和。
广州9个月内网约车数量从9.74万辆激增至12.12万辆,日均订单却从14.21单跌至12.22单。车多单少,空驶率飙升至25%-35%。
司机被迫内卷:接受“特惠单”仅能覆盖成本,拒接则派单量锐减。西安等地已叫停“一口价”模式,但价格战阴影仍未消散。
四、透明化:比降抽成更紧迫的战役
平台抽成规则长期像黑箱。
有司机遭遇“聚合平台+自营平台”双重抽成,有订单被抽高达50%。交通运输部自2022年推行的“阳光行动”,要求平台公开定价机制。
但现状是:派单逻辑、溢价规则仍模糊。司机像在迷雾中开车。
未来竞争关键在算法优化——减少空驶率,而非压缩抽成。滴滴已尝试通过高温补贴、会员生态拓展提升司机获得感,这才是可持续之道。
结语:网约车不是印钞机,而是社会稳定器
它吸纳了750万司机,成为就业缓冲垫。
但行业需要打破误解循环:平台利润微薄,司机挣扎于饱和市场。下一步,政府需规范无序竞争,平台需优化算法透明度,司机需跳出“唯抽成论”。
毕竟,健康的生态,远比纠结27%的数字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