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牌高山逆袭蓝山,6月销量翻盘的背后,藏着一场品牌基因突变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翻盘”这个词,远比加速和豪华更刺激。很多车都想翻身,但能翻盘的,往往不是最张扬的那个。6月的魏牌,就是那个被历史点名的赢家。不是靠“烟雾弹”制造胜利来娱乐市场,而是公然在台上换了块底牌。高山逆袭蓝山,魏牌有点让人看不懂,但其实,这背后藏着一场彻底的自我进化。
先看6月的销量数据。高山MPV一举刷到5949台,同比暴涨1080%,原本老大哥蓝山SUV却跌到了3864辆,创出历史新低。数字不会撒谎——高山取而代之,蓝山让位。但这不是简单的产品更替,更像是品牌战略反手一击,看似被动,实则主动。所以,高山崛起到底凭什么?靠的是什么伎俩拿下市场?
答案其实让人意外:安全。别的新能源车企忙着砸屏幕、玩灯语,一水儿吹智能座舱、无人驾驶,魏牌却逆流而上,捡起了“车用来保护人”这个最古老但也最刚需的诉求。双A柱气囊、全车高强度钢、儿童座椅ISOFIX当标配,听起来不性感也不时髦,却正中公务车、专车市场以及家庭用户的下怀。说白了,魏牌不是在造爆款玩具,而是在造“移动保险柜”。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买车第一反应也是掰手指数几个气囊,而不是百公里能跑几秒。
更有意思的是,高山不是靠砸价养销量。6月起它敢于坚持定价不降、优惠不多,反倒卖得更好,背后就得靠品牌信任做支撑。魏建军亲自下场直播,讲设计、说定价、聊逻辑——一次直播,不只是卖产品,更是一次对外的品牌信用赋能。新能源圈很多老板都在玩“高管IP化”,可魏建军偏要自己背书高山,逼格就不一样,这说明他对高山的期望和判断相当明确。这不仅仅是推出新车,而是赌了一局魏牌的未来。
而蓝山的落败,看起来像是产品力崩了,其实深层原因在于市场格局改变。2024年蓝山混动中大型SUV领域还能坐头把交椅,2025年一开年,问界M8、理想L8、领克900、乐道L90等新贵集体涌现,智能驾驶和三电天花板不断拔高,蓝山招牌逐渐失色。魏牌原本引以为傲的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成了行业“中等水平线”,自己原有的话语权也慢慢滑落。用户“死忠”转向“路人”,护城河瞬间干涸。与此同时,纯电新物种入局,混动车型的光环也渐渐淡去,蓝山被夹在中间,两头受夹击。
魏牌的应变也非常坦诚:蓝山不再硬刚新贵,转而保住基本盘,成为“守成大将”;高山顶上成为“未来战士”,主攻政采和专车市场。资源聚焦之下,魏牌线下新店也在疯狂扩张,10个月就新增430家、覆盖110个城市,目标到2025年干到600家。魏牌不是想短期爆发,而是在建立全域可触的销售网络,将与用户的距离拉到最近。这正是新能源车市打“存量战”的要害——渠道先行于产品。
此外,魏牌还彻底砍掉了早前“咖啡系列”那些舶来名字,产品线全员切回“高山”“蓝山”这种中国式命名。背后信号很明显:不再跟风洋气名词,不再迷恋西式科技叙事,而是痛快地回归本土化、实用主义——让用户一眼看明白、一听就记得住。品牌语言极简,用户认知极致聚焦,这是向真正的中国汽车品牌进阶。
说到底,高山的逆袭不是一次偶然的爆款游戏,而是魏牌品牌战略在变脸:从多线平推到资源倾斜,从炫技比拼到回归功能初心,从跟随市场到自我定义赛道。蓝山没死,但它得在智驾、三电等产品力上迅速“二次创业”,否则终究会边缘消失。高山,则被赌成了品牌基因重建的试验田。
魏建军这次不是拉一场简单的销量大战,而是在下魏牌品牌结构调整的重注。对魏牌来说,高山是新的稳定器,而蓝山,仍旧是能否破圈成为主流品牌的关键试金石。至于这场赌局谁能笑到最后?恐怕也不是一两个月的数据就能定论。但在中国车市下半场,像魏牌这样能“主动换血”的品牌,至少不只是风口上的猪,而更像是笑到最后的狐狸。“突变”总比“慢慢变老”更有看头。这才是品牌逆袭最硬核的底色——与其等着被淘汰,不如主动颠覆自己。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