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汽车时,你要像创作一幅画一样。”费迪南·保时捷的名言曾经赋予好几代的汽车设计师以激情和想象,但在今日东方的中国——新能源车方兴未艾的国度里,也有人开始打破仅仅把汽车看成移动的艺术这种过于单调的表述。艺术、技术和工程,怎样才能令秉性不一的三者融为一体,才是设计师的最大挑战。
从一年之前的吉利银河E5上市即爆款,到今年9月17日晚银河旗下首款大型旗舰SUV银河M9惊艳上市,“吉利银河过去两年累计销量达到130万辆,从设计赋能到体系致胜,吉利的新能源和智能化能力,被消费者重新认知。”在当天晚上发布会之后的采访时,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说。
从银河E5、星舰7、星愿,到星耀8、银河A7、银河M9、星耀6,过去一年多以来,吉利银河推出的车型,销量均实现了破万水准,细分市场名列前茅,款款爆款,缔造了“银河速度”和一个又一个行业罕见的案例。
“以一种风格开始,你就会被束缚;以一种观念开始,你就会获得自由。”这是陈政在星耀6发布会里的总结。而前不久,在与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的沟通中,我们也发现了吉利的爆款不是偶然,而是设计端“去虚向实”的必然结果:不追逐转瞬即逝的潮流,不堆砌华而不实的包装和噱头,而是形式追随于功能,以用户本质需求为锚点,用“可落地的体系力”,把“好设计”变成“好销量”。
束缚与自由
回到产品本身,从去年银河E5开始,银河产品热销的背后,其实是全维度的原因,设计力、技术力、产品力、价格力、品牌力、体系力,包括市场消费推动和行业周期等,缺一不可。
但从设计力的角度,去探讨一下吉利自推出银河品牌以来,在设计战略、理念和落地方面的思考,非常有必要。毕竟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即正义,更美的设计对一款车的销量具有极大的加成效应。
产品和设计是品牌的魂,产品的技术实力加上整个品牌所有的东西,合起来就是知行合一。
从好评如潮的银河M9,再到备受关注的银河星耀6,“设计师如果用风格作为你的开始,那你一定是被束缚的,因为很单一。但是如果你是用观念开始,你一定会获得自由。”陈政总结说,“风格只是手法,你可以随便换,但是观念就是你的核心。”
“束缚和自由,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他感慨地说,吉利银河的设计之所以能持续出爆款,本质是需要彻底厘清设计的初心——汽车设计不是“艺术品创作”,而是“商业解决方案”!设计要回归本质,形式追随于功能,不做过多装饰性的东西,车的功能和设计都要围绕用户的需求展开。
吉利本就是很务实的企业,这样的理念融入吉利的一系列的产品中,显得水到渠成。
针对这种设计逻辑,除了深刻的用户调研外,吉利汽车更有一个朴素的理解:如今经济发达了,公路越修越宽,人们房子越住越大,生活水平提升后,身、心都需要更宽阔的空间来承载,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越造越大,不仅是消费需求,且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有道是:“以大为美,以大为贵、以大为安”。
但中国人对“大”的偏好,从来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大得有价值,大得高级。“要让这台车一眼看上去就比较贵,型面要像瓷器一样润,中国式的高级是八分藏、两分露,尽量保持克制。”这是吉利决策层对设计的要求,也是践行吉利精品车战略的必然之举。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了53%,用户对新能源的审美已经从“尝鲜刺激”,进入了主流、经典的“多元审美”区间,这群用户,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性别、年龄和人生经历造就出无比多元的审美需求。
然而情况越是复杂就越要回归本质,吉利银河的设计,早已从根源上跳出了“为设计而设计”的陷阱,始终围绕“用户能感知、用得上”的核心需求,把抽象的设计语言转化为具体的用车体验,这就是爆款的底层逻辑。
银河M9跳出审美争论,回归商业本质
9月17日晚上,银河M9以17.38万~23.88万元的限时指导价正式上市,这款车长超过5.2米的大6座SUV,彻底击穿了过去理想L9/问界M9构建起来这个级别细分市场的高价堡垒,刷新了市场产品和竞争的价值新高度。
24小时后,银河M9大定超过2.3万辆的事实也证明,这款车又将成为一个爆款,月销万辆可期。而且这款车卖爆的含金量非常之高,一方面,现在大6座SUV能月销破万的,其实也仅有2-3款;另一方面,它将吉利热销产品推向了20万元+的价格区间,品牌向上之路再度夯实。
比如针对家庭用户的银河M9,设计上追求“稳重、大气”,避免“溜背造型压缩头部空间”,可以说树立了造一款大车的典范。和欧洲车普遍流线、动感、紧凑不一样的是,银河M9通过“四角顶满”的造型手法,让视觉看上去比同级别的车型显大1圈,这种手法实际上也在调研中得到了验证。
而在内饰和空间的设计上,吉利设计团队将银河M9的空间设计为“三进大宅”,分别对应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显然这是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刻挖掘和理解,才能有如此生动的表达。
一进显豪气,座舱一定要气派,用30英寸6K的超大连屏,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中控扶手区域用有弧度的木纹,饱满自然的结构,既避免“平板式设计显廉价”,又能巧妙容纳无线充电板和杯托,再配合金属镀铬件、木纹、皮纹三种材质,直接把豪气全部衬托出来。
二进见尊贵,大车的第二排是上座,进出姿势不能尴尬,这就要求门洞的开合高度要够;座椅要舒适,腰托、腿托、按摩、加热、通风功能全部到位,冰箱彩电大沙发该有的都要有,而且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隐藏式杯托等必不可少。
三进见舒气,要讲究。一般的车,第三排逻辑是将就的,而受制于D柱的下压和结构,视野并不好,或者体验感就像坐小板凳,不舒适。吉利设计团队为了银河M9第三排的极致优化,在设计冻结之后还专门调整了一版,让第三排舷窗面积增大了30%,配上行业第一的1070mm超宽全尺寸座椅,躺倒角度达到行业第一的150°,让第三排也是头等舱体验。
这种稳健感能让用户把注意力放在“空间、舒适、智能”等核心卖点上,而不是纠结“单一的设计好不好看”,最终实现“设计服务产品,产品赢得市场”的良性循环。所以把银河M9和一众大6座SUV摆在一起,它一定是最顺眼,最符合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审美的那一台车。
从“靠运气”变成“靠体系”
吉利银河能“款款爆款”,设计师灵感和与决策者审美沟通固然重要,这是“术”的范畴,但一套“能快速响应市场、又能保证品质”的设计体系,更是解决“道”的根本——前台快速迭代,中台沉淀能力,后台保障落地,三者联动让设计从“靠运气”变成“靠体系”。
依照对互联网逻辑的理解,吉利设计建立了一套并行的设计流程和体系,特别是行业少见的短小精悍的“中台团队”,核心作用是把过往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标准和法则,提升效率的同时,避免重复踩坑。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很多车型到了改款换代,设计一动销量就受到很大影响,这对于吉利这样的大企业来说,更是一种考验。于是“8515原则”呼之欲出,在设计风格迭代上,吉利坚守“85%继承,15%创新”的原则,不做“推倒重来”的冒险,降低爆款风险。
比如银河纯电车型的无格栅设计,继承了吉利过往科技感的基因,却通过分灯造型做15%的创新,既保持品牌辨识度,又避免用户审美疲劳;星耀6的格栅设计,在银河家族“横向线条”的基础上,加入中国星非常成功且经典的“直瀑式中网”造型,让新车既有家族感,又有专属吉利的记忆点。
中国设计流程体系,影响全球
在汽车行业1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设计和东方之美,并没有在设计领域建立自己的体系化标准,而被西方设计和审美体系主导话语权,“2030年左右,我们中国设计能在世界的这个角度去说,有自己独特的标签,不要说是最好的,而是说非常独特,有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和自己的体系。”
银河“渐进式创新”让用户更容易接受,这种“稳中有新”的节奏,是爆款可持续的关键。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车型的积累和成功,才能形成属于吉利的设计DNA,这也是设计层面的战略定力和长期主义。
陈政把这些体系能力,归纳成了一个「设计竞争力=设计品质/(成本*效率)X美」这样的设计力公式,有了上文开头提到的品质和美的东西,还需要从成本和效率上下功夫,这两部分的一点提升,对整体竞争力都有极大帮助。
在当下新旧动能转化,能源形式百花齐放的环境下,吉利设计已然摸索出了一条独特且系统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