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惨!9月纯电SUV最大降幅50%,豪华品牌集体跳水,普通人乐了吗?
咱们先说个让钱包睁大眼珠的段子9月,国内纯电SUV价格榜单一出,豪华品牌的价格都蹦极了——奔驰EQA,居然能直接腰斩!降幅整整50%,这架势比东北大秧歌还猛,吓得老百姓直呼“到底是买车还是买白菜?”你以为豪车才玩跳楼价?不!宝马、奥迪、蔚来,连国产新势力都被挤得只能跟着撒钱降价,仿佛一夜之间汽车变成了超市促销。问题来了,这么大面积降价,到底是厂商拼了命抢市场还是“电车自由”真的要照进现实?降价这么狠,会不会汽车圈内藏着啥不能说的秘密?来,先哥今天带你一层层揭开这场价格风暴的真面目,揭底谁赚了谁又哭了。
先摆个大对立一边是豪华品牌,奔驰宝马那伙儿,往年不降价就好像丢了身份,今年倒好,降得比普通牌子还狠,奔驰EQA直接50%,宝马iX3也能砍掉43%,这不是“割肉”,简直“剃骨”了!另一边是新势力,蔚来ES6、乐道L60这类本来想玩高端路子的,也被逼下场,不降价就没人看。市场一边是厂商的“心在滴血”,一边是消费者的“眼睛冒绿光”,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老板们嘴上还说什么“技术升级、市场调整”,心里估计早把营销部骂成土豆泥“你们再不降,我这季度考核都得狗带!”
但别觉得这一波就是天降福利,有些主流品牌,比如AION Y、元PLUS、别克E5、零跑C10,都在榜上名列,降幅比豪车牌小点,毕竟不敢直接玩跳楼价,但架不住“同行都下水了”,自己不跟就怕被市场“好兄弟”拉黑。乍一车市就像新开村里的卖菜,一车一价,“往死里给你便宜”,就差集市吆喝了,“奔驰奥迪白菜价,限时抢购,卖完拉倒!”
但别被表象骗了,这事没那么简单。降价背后其实像是撕洋葱,一层层有味儿第一层,电池成本实打实在降,锂价跌、原材料便宜了,厂家能省一大笔。不降价,怕别人家“卷”了抢走客户。第二层,市场竞争激烈到谁都不好过。新能源汽车当初是个香饽饽,谁都挤进来造车,结果谁便宜谁才有流量。你看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老洋人,往年高高在上,如今面对新势力车企“组团打脸”,不得不自己带头跳下去。
第三层,各方声音潮水涌上有车主在群里自嘲“买早了肠子都悔青了”;汽车销售门店员工,嘴里喊“降价就是为了让利老百姓”,心里苦得跟苦瓜似的——提成直接遥遥无期。市场专家更是一堆说法,有人认为厂家是在清库存,也有人说是高端车市场泡沫破裂,剩下的就全靠“真刀真枪拼技术”。家里有台老电车的小赵,就跟我唠嗑“去年买的宝马iX3,今天一算钱,活生生多花了十万块,咋地就赶上降价年?”另一边刚提蔚来的王姐,心态有点佛“降价了至少大家能买得起,老百姓才是最大赢家啊!”
但真是这样吗?猫腻就在这里——厂商亏得起老百姓赚得到?哦呵,理想很丰满,现实多半还是一锅粥。
很多人以为降价促销就是一帆风顺,可实际上,这就是“假性繁荣”——表面一派热闹,实则暗流涌动。来看数据,头部豪华牌子价格削下去了,但销量呢?并没有那么快复苏,反而多了“等等党”,谁会傻傻今儿买明儿亏?降得越猛越没人敢下手。奔驰、宝马这类本来靠品牌溢价活着的,还没缓过劲呢,一波降价让老车主心“拔凉拔凉”,新车主也怕自己成接盘侠。
市场另一头是反方声音有汽车分析师直言,“大降价早晚会逼出更多恶性竞争,企业利润砍一半,研发也没钱搞,最后受伤的还是车主。”再看那些本来想买电车的小伙伴,降价后虽眼馋,却开始担心质量和售后——“这都亏本卖了,会不会给我装个次级电池?”广汽、别克这些入门级牌子降价也要小心,“羊毛出在羊身上”,售后服务缩水可比降价还让人心疼。
还有一条隐线,降价并不是全网红包。老款车主集体炸锅,各种维权拉横幅,网络掉粉成了常态。“我去年买的车,厂家今天跟我说只值一半,合着我买了个大冤种!”你说,这降价潮到底是方便了谁?厂商保证销量,车主悔哭,谁也没占着多大便宜。
咱们再来个大反转降价潮的根子,其实并不是车企多有良心,更多是被市场和技术革新给逼到墙角了。你瞅瞅,“电池降价=车企慷慨降价”,这账能这么算吗?一点没错,锂矿价跌,电池成本降,企业的利润空间大了,可问题是,新能源车供大于求,车子造多了,卖不出去,不降就砸手里!奔驰宝马类豪华牌子,电车卖不过新势力,还要出大血本抢份额;新势力自家融资压力山大,更得比拼“谁先鲜血淋漓”,结果就是全员跳楼。
关键时刻,矛盾激化了厂家玩命打价格战,实际利润亏得跟东北插秧一样,眼看这局不可能持续太久。也别想着“买了这波白菜,省下一套房钱”——大量降价意味着市场重新洗牌,三年后能撑住的企业不多,连质量和服务都可能打折。比如原材料一降就降,电池用料缩水,次级配置成标配,谁能保证新车用五年不“爆浆”?老对手握手言和?不存在的,谁能活下来谁才笑最后。
再说伏笔收割,以前咱们总说“买新能源就是赌未来”,现在降价让赌局更刺激。普通人能不能买到好车?是便宜了省钱?还是以后变成了实验品?这降价潮其实是市场从浮躁到“拼命自救”的过程——技术太猛,价格跟着跳水,厂家们一个比一个着急,市场跟着乱作一团。消费者要便宜,但不想买到“廉价品”,厂商得销量还想留住品牌溢价,这场仗根本没人能全身而退。
降价的后续并没有那么美好。眼下看似风平浪静,各家都默默挂出“大幅优惠”的横幅,门店销售仿佛得了“被动幸福症”,嘴上甜蜜其实心里苦。可事情真的解决了吗?其实暗藏更大的危机。
第一,电动车“价格战”只会让新老车主分歧加深买早的老主儿一肚子怨气,反正厂家也不会给你补贴,朋友圈、知乎成了“集体吐槽大会”。买新的“等等党”也在等更狠的降价,下一波谁知道还能不能腰斩,这种消费心理让市场雪上加霜。
第二,企业本来靠“技术升级”打天下,结果为了活命直接拿价格拼命,最后变成自家创新全泡汤。“今年不创新,明年连降价都没机会了!”研发预算缩水,售后服务更是“能省就省”。谁家车零部件出点问题,“售后排队都能凑一桌麻将了”,车主体验感下降,品牌口碑跟着滑坡。
第三,监管和行业标准也跟不上,新能源厂商都在自顾不暇,哪有心思规范安全和质量?电池、芯片、辅助驾驶,每一个都是技术难题,降价一搅局,先赚销量以后出事了再补锅。有些消费者开始担心,“今天买到白菜价,下周就成了维修台上的常客”,对行业信心也跟着打折。
大家都等降价,销量反倒不是想象中那么嗨,整个市场弥漫着焦虑,“到底买不买?什么时候买?”车企更苦,销量数据难利润又没了,“到底谁乐了?”你猜,反正不是厂商,也未必是买车的老百姓。
老话说“买涨不买跌”,汽车降价的大船一开,谁都想着能捞个便宜货。可现实是,“大降价”实际上暴露了车市的集体焦虑厂商砍自己骨头、车主薅自己的羊毛,最后谁都不痛快。那些喊着“电车自由”的朋友你醒醒吧,买个车可不是砍价砍心情,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降价能割上一时,但质量谁替你托底?要是未来品牌跟服务一起“缩水”,咱这点便宜倒头来还是自己“接盘”。
降价名单长得跟东北大炖菜似的,啥牌都有,啥水平都有,看着疼,其实是市场自救的无奈一跳。千万别光盯着优惠,把脑子也跟着跳下去。人家降价不代表给你当雷锋,多半是无奈硬刚,就像老人家劝你买房“便宜的不一定靠谱,靠谱的不一定便宜”。今天你以为捡个大漏,明儿谁知道还能不能坐得住?
到底是降价拯救了消费者,还是把市场搅成了一锅粥?你会选择淘个豪车白菜价,赌一把“明天更便宜”,还是继续等车市的“大补贴”?对于那些才刚买了的老车主,是否应该“集体维权”?你觉得,汽车降价是厂商真让利还是“割一波就跑”?来,敞开了聊,你站哪一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