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狐T1,从我开始关注以来,已经过去接近半年的时间。今天将最终上市发布,这里回顾下这几个月以来的经历,以及在上市前和大家絮絮叨叨,谈谈我的感受和想法。
一、4月,第一次“被爆”
具体是在4月7日,关于极狐T1这款车,我就结合网络内容发布了它的谍照信息与相关配置与价格的猜测内容。当然,那时候真正的名字还没有曝出来,只是称呼它为C37TB(内部代码)。
二、上海车展首次正式亮相
随后而来的是正式登录工信部目录,“证件照”出炉,那篇文章内容不多,但却有2万+人浏览,500多人的转发。
随后,在上海车展首次正式亮相,尤其是瓦纳蓝颜色的推出,更是吸睛,当然这个时候仅限于外观。了解到的更多是车身尺寸、离地间隙的数据,相比于星愿、海豚都大一圈的T1,也着实让人们无限期待。
三、5月,工信部目录再度更新,T1续航与电池信息正式揭晓
四、7月,来自我无限的期待
因了解到8月预售,所以特意写了对于T1的期待。一是价值是否会因价格而妥协?二是谈了T1对于极狐的重要性,不止于新车,更是品牌反击的关键一步。
先说第一点,是否因价格而妥协?
从现在的情况看,有妥协吗?我的感受,有!
比如在电池上,不再采用宁德时代(当然最终以正式发布为准),而选择中创新航与巨湾-因湃。我觉得这是,对的。现在要的是占领、站稳市场,整体的成本必须要降。当然,极狐也拿出了诚意:极光电池技术、三电终身质保,甚至“烧一赔一”的承诺。
理性来讲,对于这个价格,你没办法让它不做出一些让步,这是不现实的;
拿着T5/S5的标准去要求,也是不公平的;
和同级车相比,没有谁比谁强到哪去,也是不合理的。
以上我指的各个方面,不只是电池的比较,所以你可以挑出T1的种种“问题”,但我也可以去说它的健康座舱、整体车身尺寸、关键受力/传力部分的用料,包括它的大轮毂使用等等去做反驳,但这种A对B式的讨论又会有什么结果呢。所以,对于这个价位来看,对于T1目前已知的信息看,我没觉得T1的问题有多么“无法原谅”,这就是我的态度。
再谈第二点,T1的重要性。
五月末,张国富总正式提出“三年跃升计划”,T1就是极狐实现销量与盈利开门红的第一枪。它不只是一款新车,更是极狐品牌起量的重要起点,是北汽蓝谷“享界+极狐”双线布局的关键一子。说到底,价格见真章,极狐有没有决心,看T1就懂了。
五、8月,预售来袭,也迎来极限挑战
在8月份,我也开启了“狂写模式”,31天写了27篇关于T1的文章。从外观、内饰、量产车下限,再到车身颜色、静态体验,再到极光电池、极净座舱以及多篇反驳歪曲T1的文章等等。
但哪有一帆风顺的剧情?中间出来了名爵MG4。声音足够之大,从预售到正式上市,都赢得了眼球,它也是在T1交流群里,大家聊的最多的,对比最多的,在两者之间做犹豫最多的。
必须承认MG4是一辆性价比非常高的车,除车本身产品力十足外,还有它的外在体系,即足够的营销与包装。把400KM续航车型拉倒了7万元以下,推出了半固态,喊出的超越特斯拉热管理系统...上汽这次,绝对是有备而来。
但我反而觉得:这是好事!
有竞争,消费者才有更多选择。MG4的出现,也在倒逼极狐T1、海豚、星愿们必须更强、更用心。
六、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它,终于来了,就在那里。
明天,一切揭晓。赞美和争议都会爆发——这我毫不怀疑。
我还是那句话:喜欢,就认真了解;不喜欢,安静离开。因为T1已经站在这里。
它有不足,但也与众不同,这是事实。它当然也有优势,但正如我一直说的:因没有绝对的差别,比来比去没有尽头。
每一个品牌都伴随争议,极狐也不例外。但我觉得,这次对极狐来说是一场真正的“历练”,仿佛之前任何一款新车都未曾经历过的声浪考验。
最后,我也想对极狐这个品牌说:
“坚持做对的事,也请清晰地把故事讲透!
只有持续获得正方向反馈,才能做好更多的事,有更多的事去做”。
这就是我的这一段陪伴与观察的记录,也是一份真诚的期待。
晚上见,极狐T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