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车主是网约车司机,平台压价,比亚迪卖不动了?

比亚迪困局:当网约车司机扛起75%销量,谁在挤压普通消费者的生存空间?

75%车主是网约车司机,平台压价,比亚迪卖不动了?-有驾

深圳龙华区的比亚迪4S店里,销售经理小王正对着电脑屏幕叹气——上个月店里只卖出17台车,其中12台被网约车公司批量采购。展厅里看车的散客掰着手指都能数完,有人甚至一听说“这车跑网约车的特别多”,转身就走。这不是孤例。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部分车型网约车司机占比高达75%,而终端零售量已连续三个月环比下滑。

一、网约车“救命稻草”变“双刃剑” 时间倒回2020年,彼时比亚迪凭借D1等定制网约车迅速打开B端市场,滴滴等平台批量采购的订单让生产线昼夜轰鸣。但谁也没想到,这把“金钥匙”如今正卡住普通消费者的喉咙。广州网约车司机老陈算了一笔账:平台抽成涨到30%后,他不得不把秦PLUS EV的日接单量从18单拉到25单才能保本,“新车?现在司机群里都在传‘谁买谁傻’”。

压价风暴来得比预期更猛。某平台流出的内部会议纪要显示,今年起对司机端运价下调12%,同时要求新增车辆必须满足“3年内新车”标准。这直接导致大量司机涌向10-15万价位车型,而比亚迪恰好卡在这个区间。汽车分析师张君逸指出:“网约车市场透支了家用车需求,就像奶茶店疯狂打折吸引外卖单,结果堂食客人全跑光了。”

75%车主是网约车司机,平台压价,比亚迪卖不动了?-有驾

二、家用车主的“身份焦虑” 在北京朝阳区某充电站,白领林珊的汉EV总是被误认为网约车。“上周聚餐结束,朋友直接拉开后排车门问‘师傅走不走’。”她在社交平台的吐槽帖获得2.3万点赞,评论区清一色的共鸣:“开比亚迪=默认接单”“现在宁愿多花3万买特斯拉”。这种认知标签正在形成可怕的马太效应——越是被网约车“征用”的车型,普通消费者越避之不及。

更残酷的是价格体系的崩塌。二手车商阿King的仓库里,2022款秦PLUS EV残值率已跌至53%,比同期轩逸低了17个百分点。“收车时得先查有没有营运记录,家用版和网约车版能差2万块。”他踢了踢轮胎苦笑道,“这玩意儿现在比共享单车还像快消品。”

三、突围战:刀片电池能切开死结吗? 比亚迪并非没有察觉危机。海洋网系列试图用年轻化设计区隔网约车形象,海豹冠军版上市首周订单破万似乎是个好兆头。但问题在于,当75%的基本盘绑定在B端,转型就像带着镣铐跳舞。某供应链人士透露:“现在工厂每条产线末尾都停着物流板车,下线直接发租赁公司。”

平台经济的反噬效应正在显现。就像当年外卖大战养活了廉价智能手机却拖垮了国产高端机,如今网约车产业链正在用同样的逻辑重塑汽车市场。当人们发现“省油钱”的尽头是沦为平台算法的数字劳工,当家用车主被迫承受“被误认”的社交成本,这场困局早已超越单纯的销售问题。

75%车主是网约车司机,平台压价,比亚迪卖不动了?-有驾

或许该问的不是“比亚迪卖不动了”,而是:当出行平台掌握定价权时,车企和消费者,谁才是真正的“司机”?(数据来源:乘联会2024年5月报告/中国网约车行业协会调研)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