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中国汽车音响市场需求的增长,相关机构预测,2025-2031年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市场规模平稳上升,2031年规模可达1118.40亿元。
国外知名音响品牌如Bose、哈曼卡顿、柏林之声等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国内企业集中于中低端的白牌市场,价格战的背后是“品牌溢价困局”。如何才能让车企听到供应商的故事,成为破局必须回答的问题。
是真正的音质革命还是溢价泡沫,还要有机会试试才行。
以下是正文:
01
600亿蓝海背后的声学革命
相较于家用音响,汽车音响是专为车辆设计的、能够在行驶过程中为驾乘者提供音乐享受的音频播放设备,尤其在智能汽车概念渗透的当下,愈发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标准。
整个产业链流程中,上游角色为主导各类音响原材料的供应商们,主要负责提供必备的电子元件,如变压器、电阻器、电容器、印刷电路板(PCB)等;
中游则是各类音响组件的生产商,生产和加工各部分的音响设备,并向消费者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南与调音建议等资料;
下游为整车制造商或者其他从事汽车维修改装业务的公司,利用线上线下等多元化渠道,将汽车音响产品交付至消费者,并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支持。
资料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音响行业规模已达到约600亿元。
受中国汽车音响市场需求的增长,相关机构预测,2025-2031年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市场规模平稳上升,2031年规模可达1118.40亿元。
当下,汽车音响行业正经历四大变革:轻量化设计、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快速普及、消费偏好从“高保真音质”转向“沉浸式音效”、隔音材料行业格局重塑。
整个汽车产业发展中,有相关变革需求时,往往是国产替代厂商发力的机会,尤其在定制化这一方面,本土厂商显然是有先天优势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汽车音响的升级逻辑正与照明系统、智能座舱等技术深度融合。部分高端汽车已将音响系统与主动降噪、氛围灯、座椅振动等功能联动,打造多维感官体验。
如果从市场体量来看,汽车音响市场还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
02
国际品牌垄断史:Bose们40年筑起了什么壁垒?
尽管基本盘很大,但从替代实际看,难度依然很大。
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凭借较强的技术和客户粘性壁垒,国外知名音响品牌,如Bose、哈曼卡顿、柏林之声等,已经在全球汽车音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市场数据,这些海外知名品牌有着90%以上的份额。
以Bose为例,早在1982年,其就与凯迪拉克携手开创了原厂定制高级车载音响系统,这一举措使汽车从一个原本不适合听音乐的环境转变为移动的音乐厅。
通过专业调校四个独立的扬声器和功放组合,Bose能将双声道信号精准定位于每位驾乘者的耳畔,让驾乘者感受到声场的魅力,而几乎忽略扬声器的存在。
2002年,Bose Centerpoint虚拟环绕声技术首度量产应用,该技术从立体声音乐中解析出多声道的信号,还原环绕声效果。
如今,“全景声”成为Bose追求的目标,全新的3DX提供沉浸式音乐体验,在以往环绕声的基础上增添高度感,让车内声场从2D进化到3D。
Bose还为不同的车型提供了“量体裁衣”的多种方案。利用杜比全景声真实还原3D音效、通过算法转换立体声、在硬件受限时虚拟高度感等,满足了多样化需求。
除Bose外,1978年诞生于德国的柏林之声专注于高端豪华汽车音响市场,与奔驰建立长期深度合作关系,良好的音质和够大气的外观,让它树立起高端优质的品牌形象。
哈曼卡顿汇聚哈曼卡顿、Infinity、JBL等多个知名品牌,通过收购Bang & Olufsen汽车音响业务进一步扩充了实力。
不难看出,海外汽车音响品牌往往布局较早,而且拥有汽车产业关键的硬件能力,我们能做的定制化,这部分巨头大都已经渗透。
更关键的一点,也是考虑音响设备的消费者尤为关注的一点:有没有大厂背书。
类似奔驰、宝马这类老牌国际巨头绑定的音响客户,往往在车企客户中有天然的优势。这部分巨头也正在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多条途径吃下市场。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国产品牌还有机会破局吗?
03
国产品牌困局:需要多一点机会
如今,高端汽车音响市场被Bose、哈曼卡顿等国际品牌垄断,中低端市场则由国内厂商主导,这部分市场也是“白牌音响”的所在地。
这里的“白牌音响”,指音响制造商直接供给车企的不印有logo的音响,通常来说此类产品价格较低。
依据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注册资本,国内汽车音响企业可被分为下图的4个竞争梯队。
技术门槛高、客户粘性强的特点使行业形成了天然壁垒,未来新玩家难以入局,伴随头部效应,行业集中度或会进一步提升。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目前,国内汽车音响企业深陷中低端泥潭,价格战愈发激烈,问题的根源在于很难做到“品牌溢价”,背书和认知则是重要原因。
由于国内品牌大多提供白牌音响,在网络声量上与海外品牌差距极大。这种鸿沟会直接反映在车企合作名单上,豪华车型的音响供应商目录至今仍是清一色的海外品牌。
此外,两三年前,业内还出现过高合汽车集体维权事件。有高合车主发现,自己80多万元买回来的车,在拆掉印有“Meridian(知名音响品牌,一般俗称英国之宝)”的喇叭盖板后,露出了来自国产品牌“上声”的扬声器单元,并据此认为相关车企涉嫌虚假宣传。
随着Meridian方面辟谣,不少消费者才第一次知道许多车载音响印着的品牌都只意味着软件层面的“音效联调”,或者是指其喇叭效果通过了贴牌对象(针对车载产品线的特定)品质认证的标而已。
这种事件的发生,本身也刺激了对大厂品牌背书进一步追求。
此前《中国汽车影音评测报告》曾经做过一次测试,结果显示:30位专业听众在盲听时,对国产与进口音响的主观评分差距仅为7.2分(满分100分),而一旦揭晓品牌标签,同一套设备的分数波动竟高达35分。
耳朵能听出2%的失真差异,钱包却要为此多付300%的溢价。这其实是国内品牌无法得到机会的无奈之举。
无论测评是否能代表国内外品牌的真实差距,有一个铁律在下个阶段是确定的:国产车企确实应该多给汽车音响企业一些机会。
进入2025年,车企本身在大谈性价比战争,音响作为不可忽略的模块,要想出彩,就免不了新尝试。当年智驾行业也是多家车企愿意在方案商起步最初联合研发辅助驾驶系统,才有了当前辅助驾驶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
找到深度绑定的伙伴对于塑造认知至关重要。
04
尾声
汽车音响让汽车从代步工具演变为“第三空间”,但在声学技术之外,品牌叙事也是一大考量因素。基于此,国产汽车音响的突围战才刚刚打响。这场较量不仅是音质的比拼,也是车企与供应商认知战场的重构。
是真正的音质革命还是溢价泡沫,还要有机会试试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