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牙线引发的冤案!男子开车叼牙线被罚,交管部门复核后撤销处罚,背后真相令人咋舌

嘴里叼着一根小小的牙线棒,竟然被交通摄像头精准抓拍,还收到了一张罚单。这场因口腔清洁引发的交通处罚风波,最终出现了惊人反转。

2025年8月25日,江苏无锡市民钱先生驾车途中叼着一根牙线棒时,被交通摄像头抓拍。隔天,他收到处罚通知,违法行为是“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被处以警告处罚。

钱先生感到十分困惑:“我全程两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完全正常驾驶,既没分散注意力,也没影响操作,这样的处罚是不是‘一刀切’了?”

从钱先生提供的抓拍照片来看,他的驾驶姿势确实规范。然而,当他通过交管12123APP咨询时,管理员回复称:“嘴里叼牙线棒如果存在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影响驾驶操作的行为,属于妨碍安全驾驶。”

01 处罚与申诉拉锯战

一根牙线引发的冤案!男子开车叼牙线被罚,交管部门复核后撤销处罚,背后真相令人咋舌-有驾

钱先生收到处罚通知后,立即通过 “交管12123”APP提交了申诉。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实际影响驾驶安全。

在申诉中,钱先生强调自己不抽烟,车内也没有烟雾,全程双手没有离开方向盘。他提供的抓拍照片也显示其驾驶姿势规范,不存在危险驾驶行为。

然而,交管部门最初的回复维持原处罚决定,认为“妨碍安全驾驶行为是一个概括性条款,旨在覆盖所有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影响驾驶操作的行为”。

即使交通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叼牙线,但当地交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开车时叼牙线仍然妨碍正常交通,违反交通法。“不管是叼牙线、叼牙签,还是嚼口香糖,都是妨碍正常交通。”

02 媒体曝光引发舆论风暴

11月12日,钱先生的故事经“问政江苏”报道后,迅速引爆社交媒体,网友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

部分网友支持处罚,认为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均存在安全隐患。他们指出,如调整牙线、突发呛咳等情况都会影响驾驶安全。世卫组织数据也证实,分心驾驶是交通事故主因之一

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此举是“过度执法”。一位网友调侃道:“下次开车是不是连口香糖也不能嚼了?”还有网友表示:“如果这也要罚,那开车时聊天、听音乐是不是也都该罚?”

更有人指出:“刷牙线”与“开车吸烟”有本质区别,吸烟需要点火、弹烟灰等一连串动作,而牙线棒只是静置口中。

03 惊人反转:处罚被撤销

一根牙线引发的冤案!男子开车叼牙线被罚,交管部门复核后撤销处罚,背后真相令人咋舌-有驾

在媒体报道和舆论关注下,事件很快出现反转。11月12日傍晚,无锡宜兴市交管部门作出回应:经复核,原认定不当,已依法撤销

交管部门表示,经复核,当事人的行为未实质性影响到操作驾驶车辆,原认定确有不当。目前,已依法撤销处罚,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

同时,交管部门承诺将进一步优化执法审核流程,提升对交通违法认定的精准性,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钱先生告诉记者,交警已经联系了他,违法行为记录已撤销。他对此事的处理情况表示满意,并表示:“我也会吸取本次经验教训,在以后开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驾驶安全。”

04 法律专家如何看

一根牙线引发的冤案!男子开车叼牙线被罚,交管部门复核后撤销处罚,背后真相令人咋舌-有驾

针对此案,法律专家提出了专业观点。北京市炜衡(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吕旭辉表示,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了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但对于“口叼牙线”是否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行为,需考虑合理性

“驾驶人虽叼了牙线,但双手没有离开方向盘,正常驾驶,这种情况下的危险性程度与接打电话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此时予以警告的处罚在合理性上有待商榷,缺乏对轻微违规行为的教育引导优先原则。”吕旭辉说。

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惠天认为,行政处罚,哪怕是警告,也应符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如果没有能显示异常车况的证据链,仅凭“叼着物体”的静态照片下结论偏武断。

惠天建议,对“妨碍安全驾驶”的兜底条款列举化、分级化,把“高风险动作”与“低风险姿势”区分开,明确取证要点。

态度观点

,类似叼牙线这种低风险行为,采取“先提醒、再处罚”的阶梯式管理可能更合理。

此事也提醒我们,公民对不当处罚要勇于说不。钱先生通过合法渠道维权成功,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

科技进步让交通监管更加精准,但如何避免技术应用偏离初衷,需要执法部门不断优化审核流程,确保执法公正性与人性化并重。

一个小小的牙线棒,撬动了关于执法边界的重大讨论。这起事件或许将推动交通执法走向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新阶段。

#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