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过日子,每天睁开眼就是柴米油盐,对于有车一族来说,还得加上一项油费或者电费。
眼看着油价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不少人换了电动车,想着能省点钱。
可这电动车也不是省心的主,充电焦虑成了新的烦心事。
小区里充电桩不够用,公共充电站排长队,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充上几个小时,半天时间就耗进去了。
要是碰上节假日出远门,服务区里等着充电的队伍能让你怀疑人生。
很多人就在想,要是汽车能像植物一样,晒晒太阳就能自己跑,那该多好啊。
这在以前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现在,这个梦想正在被中国的工程师们一点点变成现实。
一种停车就能充电,晒太阳就能增加续航的太阳能电动车,正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头顶上那个最慷慨、最公平的能源——太阳。
太阳能技术我们都不陌生,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路边的太阳能路灯,甚至大型的光伏发电站,都在利用太阳光。
那么,把这套东西缩小,搬到汽车上,行不行呢?
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这不靠谱,主要有两个难题。
一是汽车的面积太小,能铺设的太阳能板有限,发的电微乎其微,简直是杯水车薪。
二是光电转换效率太低,晒半天发的电,可能还不够开空调的。
但技术总是在进步的,尤其是在咱们中国这个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热土上。
行业里的领头羊,比如比亚迪,早就开始布局这项技术了,并且已经申请了相关的车载光伏充电专利。
这说明,大企业已经看到了太阳能汽车的未来前景。
而一些更具创新精神的新兴企业,则走得更快、更激进。
最近,一家名为昇麒新能源的公司推出了一款叫C11A的光伏电动车,可以说是把“晒太阳就能跑”这个概念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让人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真正落地的可能性。
那么,这辆车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敢说能让短途出行不花钱呢?
关键就在于它车顶上那块超大的太阳能光伏板。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块光伏板的面积达到了惊人的4.2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一张标准双人床那么大,几乎覆盖了整个车顶。
更大的面积意味着能接收到更多的阳光。
更核心的是它的光电转换效率,宣称高达28.8%。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目前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最高效的民用光伏板,效率普遍在22%到24%之间,28.8%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接近实验室理论研究的顶尖水平了。
高效率加上大面积,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发电量的大幅提升。
按照他们的说法,在正常的日照条件下,把这辆车停在露天停车场晒上8到10个小时,就能为电池补充大约50公里的续航里程。
50公里,这个数字对大多数城市上班族来说,意义非凡。
想一想我们每天的通勤路线,从家到公司,一个来回,很多人也就是在三四十公里的范围内。
这就意味着,只要白天天气晴朗,你把车停在公司的露天停车场,它就在那里安安静静地为自己“补充能量”。
等你下班时,一天通勤消耗的电量,基本上就被太阳给补回来了。
长此以往,只要你的活动范围不大,理论上你甚至可以很长时间都不用去充电桩充电,真正实现了短途出行的“零成本”。
当然,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太阳在天上是会移动的,车停在原地不动,太阳能板的角度是固定的,发电效率肯定会打折扣。
这个问题,工程师们也想到了。
昇麒为这辆车设计了一项名为“日照随动”的专利技术。
它的工作方式非常巧妙,就像植物向日葵追逐太阳一样。
当车辆停稳后,车顶的光伏板会自动展开,并且内部的传感器会实时监测太阳的位置,然后驱动电机,不断微调光伏板的角度,确保它始终以最佳的角度正对着太阳。
别小看这个“摇头晃脑”的动作,根据测算,这种智能追踪系统比起传统的固定式光伏板,能多发将近20%的电量。
等到你准备开车时,这套系统又会自动收回到车顶内,完全不影响驾驶视线和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除了想方设法“开源”,也就是多发电之外,这辆车在“节流”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我们都知道,车身越重,行驶起来就越耗电,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原理。
为了让每一度电都能跑得更远,C11A在轻量化设计上做到了极致。
它采用了更轻但强度同样有保障的铝合金车身框架,车身覆盖件也大量使用了可回收的轻质复合材料。
最终的结果是,在不计算电池重量的情况下,整车重量仅为450公斤。
这比市面上常见的任何一款小型燃油轿车都要轻一半以上。
极致的轻量化带来了极高的能源效率,它只需要搭载一个容量仅为10度电的电池包,就能实现180公里的纯电续航。
这10度电,也就是普通家庭开一晚上空调的耗电量。
现在我们来算一笔综合账:车辆自身的电池能跑180公里,再加上天气好时太阳能板贡献的50公里,这辆小车的单日综合续航能力可以达到230公里。
虽然它的最高时速被限制在80公里每小时,可能不适合在高速公路上长途奔驰,但对于城市内的日常代步、买菜接娃、短途郊游等场景来说,已经完全足够了。
而且,它的安全性能是按照欧盟L7e低速电动车的技术标准来打造的,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和我们印象中那些安全系数不高的“老头乐”有本质区别。
这项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省钱的代步工具,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解决电动车的根本痛点——能源补给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可持续的解决路径。
它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纯消耗能源的载具,它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移动的、小型的发电单元,实现了个人交通工具在能源上的部分自给自足。
这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