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中国逆袭记:3个动作甩开合资车企“掉队危机”

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日系展台前挤满人的不是丰田也不是日产,而是摆着银色“烨”标的本田展台。 旁边广汽本田P7刚掀开车衣,两个中年男人就钻进驾驶座,对着能自动调节的赛车座椅啧啧称奇:“这电动车的味道,倒还是本田那股子冲劲儿。

这种反差背后藏着日系车企的生死局。 今年前四个月,日系三强市场份额跌到14.2%,比三年前少了近一半。 广本东本4S店里,CR-V和雅阁这些老将还在撑场面,但看车的客人总要问一句:“你们电车什么时候到货?

本田中国逆袭记:3个动作甩开合资车企“掉队危机”-有驾

本田的应对招数看起来有点“分裂”。 广州黄埔工厂里,刚投产的新能源车间正在赶制“烨”品牌车型,流水线上每90秒就有一组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包被装进车身。 这些电池不是简单采购,本田工程师和宁德时代的人天天蹲在实验室,捣鼓一种叫CTB的技术——把电池直接铸进车架里,既能减重又能防撞。 有个老师傅开玩笑:“以前我们装发动机讲究严丝合缝,现在装电池得像砌城墙。 ”

智能化的玩法更让人意外。 本田自动驾驶研发部的张工,去年这时候还在日本总部学Honda SENSING系统,今年突然被派来和北京Momenta公司搞联合开发。 两家公司的人在上海嘉定试车场较劲:本田坚持要在自动变道时保留方向盘震动反馈,Momenta的算法工程师却觉得多此一举。 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在高速领航功能里加了个“老司机模式”——变道前不光有提示音,方向盘还会轻轻抖三下。

本田中国逆袭记:3个动作甩开合资车企“掉队危机”-有驾

产品经理王姐最近忙着给新车型做调研。 她发现40岁左右的客户既要科技感又不能太浮夸,于是给GT车型设计了“双面座舱”:主驾是带赛道计时器的运动模式,副驾却能一键切换成带腿托的老板座。 最绝的是语音系统,你说“空调吹大点”,它能听懂;你要是来句“后背有点闷”,它真能单独给座椅通风。 这背后用的不是普通语音芯片,而是杭州一家AI公司搞的深度求索大模型,本田的程序员花了三个月才把模型压缩到车机能带动的程度。

经销商老陈上个月刚培训完新话术。 现在每台展车旁边都摆着块电池剖面模型,外壳用12000吨压机一次成型,接缝处能扛住20吨冲击力。 有客户担心电车起火,销售就指着一排排蜂窝结构解释:“冷却液走底下水管,高压电走顶上桥架,这两条道绝不碰头。 ”这些细节不是拍脑袋想的,本田安全课的人拆了市面上二十多款电车,专门统计过电池包最容易出事的位置。

本田中国逆袭记:3个动作甩开合资车企“掉队危机”-有驾

厂里负责生产的老李发现,新工厂的组装线比燃油车车间安静得多。 以前装发动机要二十多道工序,现在电机总成直接吊装,全程只听得到气动扳手的哒哒声。 但质检环节反而更严了,每台车的电池包都要过三道X光检测,连焊点气泡都不能超过0.3毫米。 有次夜班抽检,发现某批电池支架的螺丝扭矩少了0.5牛米,整条线立刻停产三小时——这事要搁燃油车时代,可能睁只眼就过去了。

在常州试车场,本田的底盘调校师小林刚做完麋鹿测试。 他给新平台调出了个绝活:过减速带时悬架能自动变软,但方向盘稍微打急点,减震器又会立刻绷紧。 这个ADS系统原本是给讴歌超跑准备的,现在下放到了二十多万的电车上。 有媒体老师试驾后开玩笑:“本田这是把祖传的操控秘籍,都塞进电动车的身体里了。 ”

本田中国逆袭记:3个动作甩开合资车企“掉队危机”-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