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新能源车的热度是肉眼可见的,各家车企都在拼技术、拼配置、拼价格。
像smart这个牌子,以前大家印象里还是那个灵巧时尚的小车,现在也开始往大空间、长续航、混动这些方向发力了。
最近他们推了个新车,叫smart #5 EHD超级电混,主打的就是“比豪华更懂技术,比新势力更豪华”,听着就挺猛的。
咱们就聊聊我自己对这个事的看法,顺便也看看smart这招到底能不能打动人心。
其实,普通家庭买车,最关心的无非就这几样:价格是不是合适,空间够不够用,加油和充电到底麻不麻烦,开起来舒不舒服,最重要的是后续养车成本别太高。
以前大家买新能源车,最怕的就是出远门不方便,纯电动续航焦虑,尤其是家里只有一辆车的情况,真不敢上。
smart这次推的这个超级电混,说白了就是把燃油和电结合起来,既能用电,实在没电了还能加油,续航直接拉满,说综合能跑1615公里,这就真正解决了长途出行的痛点了,续航焦虑直接说拜拜。
现在市面上的混动车型不少,但你仔细看看,大多数混动SUV要么价格偏贵,要么配置上让人觉得没啥亮点。
smart这次把价格压在16.99万起步,其实挺有冲击力。
毕竟smart本来就是定位偏高端、偏小众的牌子,这么做其实有点类似苹果搞SE,把品牌拉低门槛,让更多人能买得起。
对很多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豪华配置、技术的消费者来说,这就很有吸引力。
我觉得smart这车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味堆配置,而是把实用性和技术结合起来。
这套动力系统,据说用了雷神电混2.0平台,发动机热效率能到47.26%,现在市面上敢这么宣传的真不多。
油耗能做到4.4升/百公里,实际用车下来就是能省不少钱。
关键是三挡DHT,用过混动车的人都知道,传统混动有时候高速上动力衔接不顺,噪音也大,开起来挺烦人的。
smart这车就把这些问题优化了,动力衔接更顺,声音也控制得好,家用、长途都合适。
很多人买车,空间肯定是要考虑的。
别看smart以前都是小车,这次也玩空间魔术,说车内空间利用率能做到85%,五座布局,后排坐三个人也不会挤。
后备厢最小625升,最大1525升,再加上全车到处都是储物格,日常通勤、周末带娃出游都很方便。
说实话,现在这个消费环境,大家买车都讲究性价比,空间利用好就是加分项。
还有像内饰这种东西,以前大家觉得smart就是清新简单,其实这次也下了不少本。
比如20扬声器森海塞尔音响,五块屏幕连起来用,AMD芯片加持,氛围灯用的奔驰同源的256色,这些配置10多万的车能给到,确实给消费者一种“买到赚到”的感觉。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也是现在大家买车很看重的,smart这次用的是轻舟智航的技术,高速领航、自动泊车这些功能都有,开起来也确实方便。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也很用心,就是座椅。
官方宣传是“零重力座椅”,其实就是把座椅做得更贴合身体,长途开起来腰不酸腿不麻,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确实能提升质量。
现在大家对汽车的要求不光是能开、能省油,更希望坐着舒服,带家人出门不累。
说到技术和配置,其实smart这车是中德合体,整车设计、品质走奔驰那套,混动技术用的是吉利成熟方案。
这也代表了一种趋势:现在全球汽车产业链越来越融合,大家都在用最强的技术,甚至跨品牌合作。
消费者买到的车,其实就是各家优点的集合体。
smart这次上市还专门做了购置税补贴,甚至还考虑到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一点很实在,毕竟买车是大事,大家都怕政策一变成本增加,提前把补贴锁死,就是给用户吃颗定心丸。
从营销的角度讲,这就是把消费者最担心的点提前解决掉,把大家从“等等党”变成“买买买”。
其实新能源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多元化需求”。
通勤用纯电很爽,省钱、安静、环保,但只要偶尔有长途需求,尤其是节假日出门,纯电续航不够就很尴尬。
插混就是个很现实的方案,日常用电,远途加油,既不怕续航,也不用天天去找充电桩。
smart这次搞纯电和插混“双路线”,就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做选择,不强迫你用纯电,也不只推插混,是真正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
说到这里,品牌定位其实也在变化。
以前smart给人的感觉就是年轻人、潮人开的个性小车,现在随着买车人群的变化,定位慢慢向家庭、多维人群靠拢。
这个转变其实挺有意思,也说明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
用户不再只看外观和品牌,更多关注实际体验,买车要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让一家人都满意才是关键。
现在新能源SUV市场竞争其实挺激烈的,20万级别的车选择太多了,光靠品牌光环其实撑不住。
最后拼的还是综合实力,尤其是续航、油耗、空间、智能化这些硬指标。
smart这次算是用务实的策略切进了这个细分市场,没有过度宣传什么黑科技,而是把基础体验做扎实,这种做法其实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说到底,汽车是一种生活工具,大家买车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方便自己和家人。
smart这次的产品就是试图让大家买得起、用得住、开得远。
技术层面,融合了奔驰和吉利的经验;空间和细节,照顾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价格方面,给到了够有竞争力的方案。
这就是现在车企必须要学会的“接地气”,不浮夸、不耍酷,真正能解决用户的生活需求。
以后新能源车的发展,会越来越讲究“场景化”。
不是只做一辆车,而是针对不同用户做不同方案。
smart这次插混和纯电并行,其实就是一种新趋势。
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分化,比如越野版、运动版、MPV,这些都是根据场景来走的。
用户只要有需求,车企就得想办法满足。
这车交付时间也挺快,说11月中旬就能全国交付。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种效率挺重要,用户下单就想很快提车,不喜欢拖拉。
毕竟现在大家都是被新能源车企宠坏了,谁动作慢就容易掉队。
再说说产品研发,smart这次官方说“投入不设上限”,所有核心零部件都用目前最优技术。
其实这也是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打法不同。
新势力更重营销、体验,传统车企更重技术、品质。
smart算是两边都沾了点光,既有传统车企的底子,又有新势力的思路,这种跨界融合在当前市场挺有优势。
我自己觉得,这次smart #5 EHD超级电混不算激进,但很务实。
没有搞那些什么“遥遥领先”“天花板配置”,而是把日常家用、长途出行、空间体验做到了一个比较均衡的水平。
对于现在越来越多追求性价比的家庭用户来说,这才是最需要的。
品牌光环可以帮你起步,但最后还是要靠产品力说话,这一点smart这次算是做到了。
未来,新能源车竞争只会更激烈,大家都拼价格、拼技术,最终还是用户受益。
smart如果能把这条插混路线走扎实,纯电和插混双线并行,不断优化产品体验,肯定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也会更丰富,买车不再只是看品牌,而是看谁能真正解决自己的出行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smart #5 EHD超级电混上市,是品牌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单一动力走向多元化的一个标志。
它既保留了smart原有的精致和个性,又加上了务实、空间和技术,这种转型对于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以后买车,大家只要多比较、多体验,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smart这次能不能赢,最后还得看它在用户手里用得怎么样。
如果用得好,口碑就起来了,牌子也就能走得更远。
技术、空间、价格、配置,这才是消费者最看重的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