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特斯拉发布Q3财报,一个消息让汽车圈炸锅——Cybertruck首次实现正毛利率,距离2023年11月首次交付仅不到一年!当初集体唱衰"这玩意儿能卖几个钱"的华尔街分析师们,现在纷纷改口:"特斯拉又一次证明了它的制造能力!"
特斯拉在这份财报里明确写道,Cybertruck生产量环比增长并首次实现正毛利率。在第三季度,这辆被吐槽像"不锈钢冰箱"的皮卡,竟然成了美国第三畅销的纯电动汽车,仅次于自家的Model 3和Model Y。
时间倒回2023年Cybertruck发布时,多少人吐槽它像"不锈钢玩具车"?
2024年全年,Cybertruck在美国市场交付约3.9万辆,虽然这个数字远低于最初预期,但能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盈利,这在电动皮卡市场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同样做电动皮卡的Rivian,2023年每卖一台R1T还要亏1.8万美元。华尔街这次真的被"狠狠上了一课"——原来特斯拉的赚钱密码,根本不在传统皮卡的"傻大粗",而在制造方式上。
Cybertruck凭啥快速盈利?秘密藏在"反常识"的车身里
说起Cybertruck的车身,这事儿得从那块不锈钢说起。Cybertruck采用的是Ultra-Hard 30X冷轧不锈钢制成的外骨骼结构,听起来挺玄乎,但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材料——它跟马斯克另一家公司SpaceX的星舰用的是同一种材料。想想看,能上太空的材料,拿来造车会差到哪去?
这里就要说说传统皮卡是怎么造的了。福特F-150、雪佛兰Silverado这些老牌皮卡,为了显得"硬汉",车身结构复杂得很。
先有个梯形车架当骨架,上面再挂车身外壳,为了抗撞还得加厚钢板、装防滚架,整车重量轻轻松松奔3吨去。这种造法倒是结实,但问题在于——车身外壳基本就是个装饰品,除了遮风挡雨,对车的结构强度贡献不大。
特斯拉的思路完全反着来。Cybertruck通过外骨骼设计,把车身质量转移到外部,让这层不锈钢外壳既当车身又当结构件。
用马斯克自己的话说:"传统皮卡的车身和车斗都不干活,我们把质量挪到外面,创造了一个外骨骼。"这就好比穿盔甲和骨骼长在外面的螃蟹,后者明显更省材料。
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30X不锈钢硬度太高,硬到什么程度?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说"它能把冲压机压坏"。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汽车那套复杂的冲压工艺,在这种材料上根本玩不转。你想啊,一般汽车外壳厚度也就0.6-0.8毫米,而Cybertruck的不锈钢板厚达3毫米,几乎是普通车的四五倍。这要是硬上冲压设备,不是材料裂了,就是模具废了。
特斯拉干脆另辟蹊径,采用激光切割和简单折弯的方式成型。你看Cybertruck那一身直来直去的线条,不是设计师偷懒,是材料特性决定的。
但这种"被迫的简约"反而成了优势——通过使用不锈钢外骨骼,特斯拉在制造成本上每辆车节省约85美元,省去了价值数亿美元的涂装车间。传统车企建一个高产能的涂装车间,动不动就得砸五六亿美元,小规模的也要1.5亿美元起步。特斯拉这一招,把这笔钱省了。
省钱还只是一方面,维护成本也降了。这种外骨骼结构能帮助消除凹痕、损伤和长期腐蚀,提供最大化的乘客保护。
传统皮卡磕碰了得去钣金喷漆,Cybertruck的不锈钢外壳,小刮擦基本看不出来,大碰撞整体更换外壳就行。特斯拉甚至还开发了一种非定向抛光工艺,车主自己在家就能处理划痕——拿块抛光布擦两下,跟新的似的。
当初嫌它"丑"的传统车企,现在偷偷研究"能不能也整个不锈钢骨架"。但人家特斯拉的制造工艺早就形成壁垒了。
30X这个配方是专利,激光切割和折弯的工艺参数也是机密,传统车企就算想学,整个生产线都得推倒重来。这投资规模和风险,不是谁都敢玩的。
除了硬壳子,Cybertruck还有哪些"降本增效术"?
要说Cybertruck能快速盈利,光靠车身那层铁皮可真不够,特斯拉打的是套组合拳。车身结构省钱只是第一步,电池、制造流程、甚至整个供应链,每个环节都在往成本里抠。
先说说电池这事儿。到2024年底,特斯拉的4680电池成了自家所有电池里成本最低的。
这个"最低"可不是随便说说,是实打实比外面采购的便宜。特斯拉自己也承认,4680电池已经在北美地区成为成本最具竞争力的电池。Cybertruck用的正是这种电池,这部分省下来的钱,转化成了利润空间。
4680电池这个名字,"46"指的是直径46毫米,"80"是高度80毫米。别小看这个尺寸变化,电池做大了,能量密度高,而且因为是圆柱形,散热性能也好。
特斯拉在德州的超级工厂已经把4680的生产良率稳定下来了,成本自然就往下走。马斯克在财报会上还透露,4680电池"正在迅速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池",扣除补贴和关税后,每千瓦时的成本可能比任何外采的都低。
但特斯拉也没把话说死。马斯克紧接着补了一句:"话虽这么说,我们还是会继续从供应商那买大量电池。"
这话说得挺实在——自己产能有限,市场需求又大,不可能全靠自己。但关键是,有了4680这张底牌,跟宁德时代、LG这些电池巨头谈判的时候,腰板就硬多了。人家报价高了,特斯拉可以说"那我就多用自己的",这议价权可太值钱了。
再看制造流程这块儿。通过消除冲压和涂装工序,特斯拉在工具成本上节省了约6000万美元。
6000万是什么概念?
传统卡车需要数百套冲压模具,一套大型模具少则几十万美元,多则上百万美元。而Cybertruck那些平整的面板,激光切割完了用折弯机一压,连模具都不用。
有个做汽车制造分析的专家算过一笔账,说特斯拉生产Cybertruck的工具成本大概在3000万美元左右,而传统高产能皮卡像F-150,工具成本至少要2.05亿美元。这中间省下的1.75亿美元,就算分摊到每台车上,也是笔不小的数目。Cybertruck的生产线还能跟Model Y共用一部分设备,这又是一笔省下来的钱。
对比一下竞争对手就明显了。Rivian的R1T皮卡,车身还是传统焊接工艺,需要几百个零件拼起来,焊接点上千个。
电池也是外采的,成本下不来。结果就是2023年每卖一台亏1.8万美元,2024年情况虽然好转了,但还是在亏。福特的F-150 Lightning电动皮卡,虽然背靠福特这棵大树,但电池成本高、软件功能弱,毛利率连25都不到。
特斯拉这波操作,本质上是把"造车"这件事重新定义了。以前大家拼的是设计有多炫、配置有多豪华,特斯拉现在告诉你,制造效率才是王道。
车身简化、电池自产、流程精简,每个环节都在压缩成本。这套打法,传统车企学起来难度太大——它们背着庞大的供应商体系、复杂的生产线、还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管理惯性,想掉头哪有那么容易。
华尔街为啥一开始集体"瞎眼"?他们真看不懂赚钱逻辑?
说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蠢,那肯定不公平。这帮人天天盯着财报数据、研究行业趋势,专业能力摆在那儿。
但这次在Cybertruck上集体走眼,说到底还是"路径依赖"惹的祸。
过去100年,美国皮卡市场的规则太稳定了。福特F系列从1977年开始就是美国最畅销车型,这个位置一守就是40多年。
在这个市场里,消费者买皮卡看什么?
品牌——福特、通用、道奇这"底特律三巨头"把持市场多少年了;配置——V8大排量发动机、真皮座椅、木纹装饰,这些传统元素缺一不可;实用性,能拉货、能越野就行。
华尔街分析师们研究了几十年这套逻辑,形成了固定的分析框架:看单台利润、看经销商库存周转率、看品牌溢价能力。特斯拉的Cybertruck一出来,这套框架完全不管用了——没有经销商体系、外形颠覆传统、连喷漆都不要,这算哪门子皮卡?
2023年Cybertruck发布会后,各大投行的报告清一色唱衰。有分析师直言不讳地说:"这种造型在皮卡市场没有生存空间。"
还有人质疑生产成本:"不锈钢材料太贵,产能爬坡会很慢。"甚至福特的前CEO也公开表态:"这种设计没人会买。"当时的华尔街,几乎没人看好Cybertruck能赚钱。
结果呢?
不到一年时间,Cybertruck就实现了正毛利率。
这速度比Model 3当年还快。要知道,Model 3从2017年开始交付到2018年实现盈利,用了差不多一年半时间。Cybertruck虽然销量不算多,2024年全年美国市场也就3.9万辆,但盈利速度确实出乎意料。
华尔街这次误判,根子在于分析思路太传统。他们习惯了看"卖了多少台车、每台赚多少钱",没想到特斯拉玩的是"怎么把制造成本降到最低"。
Rivian也做电动皮卡,R1T的设计还挺漂亮,功能也不少,但车身还是传统焊接工艺,电池还得外采,制造成本下不来。结果就是卖得越多亏得越惨,2024年全年交付了5万多辆,财报一公布,还是亏损。
电动皮卡的竞争逻辑已经变了。燃油皮卡时代,大家拼的是发动机马力、拖拽能力、越野性能,这些东西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
到了电动时代,电机性能都差不多,续航里程也够用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制造效率和成本控制。谁能用低的成本造出合格的车,谁就能在价格战中活下来。
Cybertruck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盈利,展示的正是特斯拉的制造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从Model 3开始,特斯拉就在死磕生产效率。
什么一体化压铸、什么4680电池、什么简化线束,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为降低成本服务。Cybertruck不过是把这套方法论搬到了皮卡市场,华尔街非要用旧地图找新大陆,可不就打脸了。
有意思的是,2024年10月23日财报发布当晚,特斯拉股价盘后涨幅超过12,随后在10月24日(周四)股价创下11年来最佳单日表现,涨幅达到约22,市值增加了800亿美元。那些之前唱衰的分析师,这会儿又开始改口了:"特斯拉再次证明了其制造能力的领先性。"
这脸打得,响亮。
网友吵翻了!这几个问题你可能也好奇
Cybertruck的话题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尤其是财报公布之后,各种疑问就多了。有人怀疑数据造假,有人担心质量问题,还有人琢磨传统车企会不会抄作业。
挑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说说。
"这不锈钢车身修起来贵吗?别省了生产钱,用户掏维修费。"
这是问得最多的。确实,看着那一身不锈钢,总觉得碰坏了修起来得花大价钱。
但实际情况可能跟想象的不一样。特斯拉为Cybertruck开发了一种非定向抛光工艺,说白了就是车主自己在家就能修复划痕。买车的时候特斯拉会给你一块专用的抛光布,车身有划痕了,拿布擦两下,利用不锈钢材质的特性,划痕就能淡化甚至消失。
大的碰撞呢?
不锈钢外壳不像传统车身那样钣金喷漆,而是模块化设计,撞坏了换整块面板。虽然听起来简单粗暴,但成本其实不算高。
而且不锈钢不会生锈,不需要防腐处理,长期维护成本反而比传统皮卡低。那些在北方雪地里跑的皮卡,底盘生锈是大问题,Cybertruck这方面倒是省心。
"产能跟得上吗?别到时候订单堆成山,交不上车反噬口碑。"
这个担心在2023年确实存在,但现在情况反过来了。特斯拉德州工厂Cybertruck的年产能超过12.5万辆,算下来每天能产300多台。
问题是,销量却不如预期。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Cybertruck销量累计仅1.07万辆,这意味着产能严重过剩。
这就尴尬了。不是产能跟不上,而是需求不够旺盛。
有人分析说,Cybertruck的外形太另类,注定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还有人觉得价格偏高,双电机版本售价接近8万美元,在美国皮卡市场算是中高端了。2024年全年特斯拉整体交付量都在下滑,Cybertruck也难独善其身。所以现在不是产能不够,而是得想办法刺激需求。
"传统车企会抄作业吗?比如通用也整个不锈钢车身?"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理论上当然可以,不锈钢又不是什么稀有材料。
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大得超乎想象。30X不锈钢的配方是特斯拉的专利,其他车企拿不到。就算拿到了,这种材料的硬度特性限制了传统冲压工艺的使用,必须采用激光切割和折弯。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整条生产线都得重新设计。传统车企那些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冲压设备、焊接机器人、涂装车间,全得扔掉重建。
就算有钱任性愿意投资,时间成本也耗不起。采购足够的30X不锈钢、管理回弹效应、保持全新形式的公差,这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传统车企有历史包袱。通用、福特这些公司,供应商体系盘根错节,经销商网络遍布全美,工人工会力量强大,想推动制造,阻力太大了。
特斯拉能玩得转,是因为它是白纸一张,没有历史负担。
传统车企要学?
至少得3-5年,而且还不一定学得会。
说到底,Cybertruck的成功不只是一辆车的成功,而是一套制造体系的成功。车身材料、电池自产、简化工艺,这三板斧缺一不可。
华尔街一开始看不懂,是因为他们还在用传统汽车的思维分析新能源车。网友们的疑问,也是因为Cybertruck太颠覆了,超出了大家对"皮卡"的认知。但数据不会骗人,不到一年实现盈利,这成绩摆在那儿,由不得你不服。
不是华尔街看走眼,是时代变了
Cybertruck的快速盈利,从来不是"造型奇葩"的胜利,而是特斯拉用制造重新定义了"皮卡该怎么造"。它不再依赖复杂的冲压和昂贵的涂装,而是用材料创新和工艺简化,把成本优势刻进了DNA里。
华尔街这次被打脸,本质是旧制造逻辑输给了新生产方式的必然。
2024年Q3,特斯拉全球交付46.29万辆,Cybertruck贡献约2.3万辆交付(含Model S/X),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19.8。这个数字虽然比2021-2022年25的高峰期低了不少,但考虑到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价格战,能守住19.8已经不容易了。
在整体毛利率承压的情况下,Cybertruck首次实现正毛利率,说明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确实在行业里领先。
往后看,可能会有"Cybertruck式"的产品冒出来。不拼花里胡哨的配置,不玩品牌溢价的套路,就靠制造效率和成本控制,把"盈利"刻进产品基因里。
马斯克在财报会上说,2025年会推出售价低于3万美元的廉价车型,这车也会采用现有平台和下一代平台的混合方案,继续走降本增效的路子。
传统车企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造不出电动车,而是造不出便宜又赚钱的电动车。福特、通用这些巨头,电动车业务都在亏损,不是技术不行,是成本结构太重。
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供应商体系、生产线设备、管理流程,这些在燃油车时代是优势,到了电动车时代反而成了包袱。
想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
而我们普通人,或许该换个角度看车了。以前买车看什么?
看品牌、看配置、看外观。
现在呢?
可能得多看看这车的制造逻辑有多先进、成本控制做得怎么样。因为制造效率高的车企,才有降价空间,才能在价格战中活下来,才能持续给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
你准备好了吗?
这个问题不只是问消费者,也是问传统车企的。特斯拉用Cybertruck证明了,电动车时代的竞争规则已经变了。
谁能用低的成本造出合格的车,谁就能赢。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总算看明白了,下一个看明白的,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