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安全危机:57亿智能驾驶为何救不了一扇门?

#美女#

小米汽车安全危机:57亿智能驾驶为何救不了一扇门?

成都那辆烧毁的小米SU7,车门用拳头砸、用石头撬,纹丝不动。这不是电影特效,是2025年10月13日深夜发生的真实救援场景。而就在三天后,雷军站在行业峰会上呼吁“抵制黑公关”,全场掌声顿了一下。

我翻开小米的技术白皮书,“端侧AI模型”“情绪识别语音控车”这些词闪闪发光,可回到最基本的问题——碰撞断电后车门怎么开?答案竟如此苍白。57亿元砸向智能驾驶,却搞不定一扇物理车门,这种反差简直荒诞。

行业内的工程师早就提醒过,全隐藏式门把手必须保留机械冗余。绝大多数车企都会做双重保险,偏偏小米SU7的外部门把手完全依赖电动解锁,断电即刻失灵。更讽刺的是,工信部在2025年9月24日刚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禁止这种设计。政策都追在屁股后面了,企业却还在谈情怀。

这不是第一次。半年前安徽事故,同样的碰撞爆燃、同样的车门死锁。两起事故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官方回应始终在回避核心问题。客服说“凌晨三点无值班人员”,雷军发健身打卡“坚持运动”,这种应对方式让遇难者家属怎么看?

小米汽车安全危机:57亿智能驾驶为何救不了一扇门?-有驾

最让我不解的是舆论的话术转换。当公众质疑安全设计,就被扣上“黑公关”的帽子。可《浙江日报》说得明白:“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这不是商业竞争,这是生命权的底线。

智能汽车圈有个怪现象:企业忙着在AI上内卷,却对基础安全装聋作哑。能搞定拟人化交互,搞不定碰撞后开门;能识别驾驶员情绪,识别不了车门是否正常开启。这种创新方向是不是本末倒置?

看着救援人员对着纹丝不动的车门无能为力的画面,我想问:当一辆车在最危急的时刻连最基本的逃生通道都无法保证,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功能还有什么意义?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