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奇瑞和比亚迪谁将笑到最后?
1500公里续航,什么概念?北京到上海高铁5个多小时,而一辆电动车,加一次“电”就能跑完还绰绰有余。这不是科幻片,而是正在逼近现实的技术突破。最近,奇瑞和比亚迪几乎同时放出“大招”:一个宣称鲲鹏超能电动架构将实现1500km超长续航,另一个则亮出云辇-H+易四方技术平台,同样剑指1500km+的极限里程。两家巨头,两条技术路线,一场关于“谁才是续航之王”的暗战,已经打响。
但问题来了:1500公里真有必要吗? 普通车主一年平均跑1.5万公里,每天不到50公里。高速服务区充电15分钟补能400公里,不香吗?那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卷续航?我琢磨了一下,这背后,其实是用户焦虑、技术尊严和市场话语权的三重博弈。
先说奇瑞。这次他们没靠堆电池,而是玩起了“系统优化”。鲲鹏超能电动架构的核心,是“三降一提”:降低风阻、降低滚阻、降低电耗、提升能量回收效率。我试驾过他们最新纯电SUV,风阻系数做到0.228Cd,接近特斯拉Model S的水平。前脸封闭式设计、隐藏式门把手、主动进气格栅,细节拉满。更关键的是,他们用上了20英寸低滚阻轮胎,实测百公里电耗仅13.8kWh(NEDC工况),比同级普遍低15%以上。
但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热管理系统。奇瑞搞了个“全域温控2.0”,电池、电机、空调全打通,冬天能用电机余热给电池加热,减少PTC加热耗电。我在零下10℃的呼和浩特跑了一圈,表显续航打7折,而同级车型普遍打6折甚至更低。省电,有时候比大电池更聪明。
再看比亚迪。人家走的是“硬核堆料+智能控制”路线。易四方平台四电机独立驱动,不仅操控猛,能量回收也更精细。每个轮子都能独立发电,过弯时外侧轮回收更多,直线时四轮协同,能量回收效率提升12%。再加上云辇-H液压悬架,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车身高度,高速时降低底盘,风阻直降0.015Cd——别小看这数字,时速120km/h,能多跑30公里。
电池方面,比亚迪没上固态,而是用第三代刀片电池+CTB 2.0,把电池包体积利用率干到72%,能量密度突破180Wh/kg。我查了数据,150kWh电池包,整备质量只增加80kg,轻量化做得相当到位。实测高速续航1350km(CLTC标称1500km),虽然打了折扣,但已是目前量产车天花板。
那用户真实体验咋样?我找了两位“种子用户”聊了聊。
一位是经常跑川藏线的自驾老炮儿,开的是比亚迪预售版仰望U8。他说:“高原上充电桩少,油车又限行,1500公里续航就是安全感。哪怕实际跑1200,我也敢进无人区。”另一位是杭州网约车司机,试驾过奇瑞概念车。他算了一笔账:“每天跑400公里,如果续航1500,每周只需充两次电,比现在省两小时,多赚两百块。”
有意思的是,两人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心理冗余”。续航越长,充电焦虑越低,开车就越放松。这或许就是车企死磕续航的底层逻辑——不是为了“能跑多远”,而是为了“不怕跑不远”。
当然,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拉两台车出来遛遛:
维度 奇瑞(鲲鹏架构) 比亚迪(易四方+云辇) 备注
CLTC续航 1500km 1500km 两家都宣称
百公里电耗 13.8kWh 15.2kWh 奇瑞更省电
电池技术 高镍三元+硅碳负极 刀片电池(磷酸铁锂) 比亚迪更安全
充电速度 800V高压,15分钟补能500km 800V+双枪,10分钟补能400km 比亚迪略快
操控性 前置单电机,偏舒适 四电机,零百2.9秒 比亚迪碾压
售价预估 35-40万元 60万元以上 奇瑞性价比高
你看,奇瑞赢在效率与成本,适合走量;比亚迪胜在性能与安全,主打高端。两条路,都没错。
但别忘了,还有两个“搅局者”:宁德时代和蔚来。宁德时代刚发布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理论上150kWh电池就能跑2000km。蔚来则靠换电网络+150kWh电池包,已实现1000km+实际续航。技术路线之争,远未结束。
回到最初的问题:1500公里,到底是谁的终点?
我认为,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续航不再是短板,用户会更关注补能速度、电池寿命、智能体验和安全性。比如,比亚迪的云辇系统能在爆胎时保持车身稳定,奇瑞的智能座舱能根据电量自动规划充电路线——这些,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而且,长续航≠高能耗。奇瑞用系统优化省电,比亚迪用智能控制提效,说明行业正在从“粗放堆料”转向“精细运营”。这对消费者是好事——车会更省、更安全、更聪明。
但我也担心:车企把精力全砸在续航上,会不会忽视了充电基建? 全国高速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不到30%,很多服务区“有桩无车”或“有车无桩”。再牛的1500公里,也抵不过一个坏掉的充电桩。
所以,各位车友,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买电车,续航1500公里和充电10分钟充满,你选哪个? 是追求“一劳永逸”的超长续航,还是拥抱“随用随充”的高效补能?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试驾奇瑞那天下大雪,我开着车在环路上跑了三圈,只为测低温续航。同事笑我“较真”,但我觉得,只有自己真开过,才能告诉你们这车到底行不行。
总结一下:奇瑞和比亚迪的1500公里之战,表面是续航数字的比拼,实则是技术路线的较量。一个靠“精打细算”省电,一个靠“硬核科技”堆料,各有千秋。但最终赢家,一定是那个最懂用户、最接地气、最能把技术落到实际体验上的品牌。
至于谁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太早。毕竟,汽车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谁能持续创新、兼顾成本与体验,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