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救援率曝光,是燃油车3倍,真相惊人!

最近,很多买了电动车的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手机里拖车师傅的电话,不知不觉就成了常用联系人。

网上甚至流传着一些段子,说自从开上了电动车,感觉跟拖车师傅见面的次数,比回娘家还勤。

这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如果咱们静下心来仔细看看一些行业数据,就会发现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非常真实的现象,也揭示了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下的一个有趣侧面。

电动车救援率曝光,是燃油车3倍,真相惊人!-有驾

有道路救援平台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新能源汽车呼叫道路救援的概率,大约是传统燃油汽车的两到三倍。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数量的汽车里,电动车在路上需要帮助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而在所有电动车发出的“求救信号”中,有一个原因占据了绝对的大头,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情况都是因为车辆彻底没电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趴窝”。

相比之下,燃油车因为没油而抛锚的比例就小得多了。

这个数据一出来,很多人就纳闷了,当初买电动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看中它用电便宜,能省下一大笔油钱,怎么现在感觉省下来的钱,都可能要变成付给拖车公司的费用了呢?

这笔经济账,到底划不划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分析一下,为什么技术上越来越先进的电动车,反而比结构相对简单的燃油车更容易在路上“动弹不得”。

这并不是说电动车本身质量不好,而是它的工作原理和使用习惯,跟我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有着根本的不同,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大家最关心的续航里程问题。

很多人买车的时候,宣传册上写着续航五六百公里,心里觉得妥妥的够用了。

但实际开起来才发现,这个数字是在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环境下测试出来的,比如温度适宜、路面平坦、不开空调暖风等等。

到了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夏天和冬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夏天开着空调制冷,续航里程可能就要打个八折;到了寒冷的冬天,电池活性降低,再加上要开暖风,续航里程甚至可能直接打对折。

这就给很多车主,特别是需要跑长途的车主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称之为“续航焦虑”。

开在高速上,眼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剩余里程数字往下掉得比心跳还快,司机心里就会非常没底,总担心撑不到下一个服务区。

这种情况下,即便车子还有电,很多人也不敢像开油车那样放心大胆地跑。

其次是充电设施的分布还不够均衡。

电动车救援率曝光,是燃油车3倍,真相惊人!-有驾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现在找充电桩确实方便了很多,商场、写字楼、小区里随处可见。

但是,一旦把车开到郊区、乡镇,或者是节假日期间车流量巨大的高速公路上,想找一个能用并且不用排长队的充电桩,就成了一件碰运气的事。

有时候导航显示前面几公里就有一个充电站,满怀希望地开过去,结果发现充电桩是坏的,或者被燃油车占了车位,又或者前面已经排了七八辆车在等着。

这种“近在眼前,却用不上”的绝望感,是很多电动车主在旅途中都经历过的痛。

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动车自身带有的高度敏感的保护机制。

电动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这块电池既昂贵又娇贵。

为了确保电池的安全,工程师们给它设计了一套非常复杂的电池管理系统,简称BMS。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全天候的贴身保镖,时刻监测着电池的温度、电压、电流等各项数据。

只要它检测到任何一点潜在的风险,哪怕只是一个传感器发出的错误信号,它为了防止电池过热、短路甚至起火,就会立即执行最高安全指令——切断电源,让车辆停止工作。

这从安全角度看是绝对必要的,但对于正在开车的司机来说,体验就是车子可能在没有任何明显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就在大马路中间“罢工”了。

相比之下,燃油车的发动机或变速箱出点小毛病,可能还能发出异响、抖动几下,坚持着开到修理厂,而电动车则更倾向于“一步到位”,直接停止服务。

最后一点,是电动车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处理方式也和燃油车不同。

如果一辆电动车发生了碰撞,哪怕只是看起来不严重的追尾或者剐蹭,出于安全考虑,现场的交警和保险公司人员通常都会建议甚至要求必须用拖车把车拖走。

这是因为碰撞有可能损伤到电池包,即使表面看不出来,内部也可能存在短路或损坏的风险,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有自燃的可能性。

为了百分之百排除这种隐患,车辆必须被拖到专业的维修站进行全面的检测和隔离观察。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车子本身不能开了,而是为了安全起见,“不被允许”继续在路上行驶。

综合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动车的救援率会更高了。

但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有多么惊人。

电动车救援率曝光,是燃油车3倍,真相惊人!-有驾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们国家的电动车保有量从几十万辆,猛增到了超过两千万辆的规模,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这种爆炸式的增长,使得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比如充电网络和专业的救援维修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跟上市场的脚步。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长得太快,衣服鞋子很快就显得小了,需要时间来更换。

拖车生意的火爆,正是这个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具体和生动的体现。

这种需求也催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火热市场。

现在,拖一辆电动车的费用可不低,在市区里还好,要是在高速公路上,起步价可能就要大几百甚至上千元,如果是跨省的长途拖运,费用达到两三千元以上也很常见。

巨大的市场需求还带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服务新能源汽车的救援公司,订单量在近几年成倍增长。

甚至还诞生了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移动充电车”。

这些车辆就像是“移动充电宝”,可以开到趴窝的电动车旁边为其充电,虽然每度电的价格比充电站贵不少,但对于被困在路上的车主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敏锐的资本市场自然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将“免费道路救援”作为新能源车险的一个重要卖点,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在布局和整合全国的救援服务网络。

一些科技创业公司也开发了专门的手机应用,车主一键下单,平台就能迅速匹配最近的拖车、移动充电服务和维修厂,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服务闭环。

而像蔚来、小鹏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更是把“一键加电”、“免费拖车”等服务作为自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来赢得用户的口碑和忠诚度。

所以,当我们把视线从“拖车”这个点上移开,就会看到一幅更宏大的图景:一个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全新产业链正在被快速构建和完善。

拖车救援只是这个庞大生态链的开端。

随着第一批电动车逐渐进入置换期,接下来,如何维修和更换衰减的动力电池、如何科学地评估新能源二手车的价值、以及如何高效环保地回收和再利用退役电池中的贵金属,这些都将催生出一个又一个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

总而言之,电动车救援率高这个现象,我们不必过度解读为电动车的“缺陷”,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的一个真实写照。

正是因为路上跑的电动车越来越多了,这些“成长的烦恼”才会凸显出来。

而每一个被大家讨论的痛点,背后都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和技术创新的空间,激励着整个行业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变革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