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

最近,许多关注汽车的朋友可能都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标题是“C-GCAP公布最新一批车型测试成绩 涉及15款车型”。

不少人点进去之后却发现,文章里公布的详细成绩单上,清清楚楚只列出了5款车型。

这就让大家有些纳闷了,这15款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笔误,背后恰恰反映了我们国家汽车评价体系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真实需求的深刻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15款车”的来龙去脉,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评价标准。

首先,我们得解开这个数字上的谜团。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为什么标题是15款,内容却是5款?

答案就在于这次发布会的主办方——中汽中心。

您可以把中汽中心理解为我们国家汽车领域的“官方质检总局”,它旗下有好几个不同的测评项目,就像是不同的专业考官,从不同角度给汽车打分。

这次新闻里提到的,其实是两个不同榜单的集合。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第一个榜单,就是来自C-GCAP,也就是“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的。

这位“环保考官”非常严格,它把5款当前市场上非常热门的车型,包括大众迈腾、小米SU7、宝马X3、马自达EZ-6以及小鹏P7+,拉到专业的实验室里,用各种精密的仪器,对它们的健康、能效和低碳表现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测试。

这是一个硬核的技术榜单,讲究的是数据和事实。

而另外的10款车,则来自另一个叫做CCRT,也就是“中国汽车消费者研究与评价”的项目。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这位“口碑考官”走的是群众路线,它不进行实验室测试,而是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去收集真实车主的用车感受和评价。

这次它就从30款主流的紧凑型新能源SUV里,为大家筛选出了10款用户口碑最好、最值得推荐的车型。

所以,5款科学测试的车型,加上10款用户推荐的车型,加在一起正好是15款。

把这两个榜单放在一起发布,目的就是为了给咱们消费者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购车参考,既有科学的硬数据,又有真实的用户心声,可以说是考虑得相当周到了。

弄明白了数量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那5款被C-GCAP拉去“体检”的车,它们的测试内容到底有什么名堂。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一提到“绿色汽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省油或者省电。

这个想法没错,但已经不够全面了。

现在的C-GCAP评价体系,更像是一次全方位的健康和环保大检查。

首先,它极其看重车内健康。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新买的车里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让人担心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C-GCAP就是要解决这个担忧,它会严格检测车内空气质量,看看甲醛、苯这些有害物质是否超标,同时还会检测车辆在行驶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确保车内的环境对老人、孩子和孕妇都是安全的。

这就像我们装修房子,不仅要好看,更要材料环保,住得安心。

其次,才是我们熟悉的能效表现,也就是燃油车的油耗和电动车的电耗,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日常的用车成本,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量,叫做低碳水平。

这个标准看得更远,它不仅关心车子开起来排放多少尾气,还要追溯这辆车在生产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消耗了多少能源,产生了多少碳排放。

从一块钢板变成一辆完整的汽车,整个过程越环保,得分就越高。

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双碳”目标的责任感,也引导着汽车企业向更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型。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这次测试中,像小米SU7和马自达EZ-6这样的全新车型能够获得最高评级,也说明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在绿色制造和环保技术上的整体进步。

不过,相比于这几款车的具体分数,这次发布会上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其实对我们普通消费者和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意义更为深远,那就是我们的汽车评价规程本身正在不断地升级和进化。

如果说公布成绩是“批改作业”,那么修订规程就是“更新考卷”,而这次的新考卷,每一项调整都精准地对准了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痛点和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台的“电安全评价专项规程”。

现在买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心里的疑虑也不少:充电的时候安全吗?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会不会自燃?

下大雨或者过积水路段,车辆会不会漏电?

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最关心的。

新的电安全规程,就是国家层面给出的正式回应。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它建立了一个包含充电安全、电池安全、高压安全、电磁安全、功能安全和消防安全在内的“六维”评价体系,把大家担心的各种场景都考虑进去,制定了详细的测试标准。

这就等于给所有汽车厂家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安全底线:别光想着把续航做多长、加速做多快,首先要把最基础、最重要的安全问题解决好。

这不仅是给消费者一颗定心丸,更是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再看C-GCAP规程的修订,增加了一项“座舱热舒适性”评价。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这个改变听起来好像不起眼,但却充满了“中国智慧”,特别接地气。

我们国家地方大,南北气候差异巨大。

夏天在南方,车子在太阳下暴晒一会儿,车内温度能飙到六七十度,一坐进去就像进了桑拿房;而冬天在北方,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如果车里暖气不给力,开车简直是一种煎熬。

新规程就是要模拟这些真实的用车场景,去测试一辆车的空调制冷和暖风制热到底有多快、效果有多好。

C-GCAP公布15款车型测试成绩,最新结果出炉,多款车型表现亮眼-有驾

这个评价标准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参数,而是真正关心我们驾驶者和乘客的真实体感和舒适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的标准才真正是我们老百姓需要的。

最后,C-ICAP智能座舱评价规程里新增的“城市领航辅助项目测试”,更是直接瞄准了智能驾驶的未来。

过去,很多所谓的智能驾驶测试,都是在路况相对简单的高速公路上进行的,那最多算是“初级考验”。

而真正的挑战,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复杂城市道路。

突然窜出的外卖电瓶车、不看信号灯的行人、路口疯狂的加塞,这些“中国式”的特色路况,才是检验一套辅助驾驶系统是真智能还是“人工智障”的试金石。

C-ICAP把城市路况下的导航辅助驾驶作为测试重点,就是要推动汽车企业去攻克这些最困难的场景,让智能驾驶技术不再是高速上偶尔用一下的“玩具”,而是能真正在我们日常上下班通勤中,帮我们分担驾驶压力的可靠帮手。

这不仅是在测试技术,更是在引领未来城市出行的发展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