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欧拉,这个名字,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
它曾是新能源浪潮中的一股清流,凭借着那份独有的“萌感”和亲民的价格,俘获了不少芳心。
但好景不长,几年的时间里,它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人事地震”,销量一路下滑,口碑也跌至谷底。
就在许多人以为欧拉即将淡出历史舞台时,一位名叫吕文斌的新掌门人到任,仿佛给这艘摇摇欲坠的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好猫”的逆袭:是偶然还是必然?
吕文斌上任伊始,欧拉便迎来了一波令人振奋的销量数据。
以“欧拉好猫”为例,9月份销量飙升至4800辆,同比增长高达29%,环比也上涨了23%。
这可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新款欧拉好猫连续四个月实现环比增长的累积效应。
你我都知道,市场数据不会说谎,这背后,是新任总经理吕文斌上任后,一系列精准调整的阶段性成果。
回溯到今年6月20日,吕文斌接过赵永坡的“接力棒”,成为欧拉品牌第七位总经理。
短短四个月,他推出的25款欧拉好猫(售价8.38万-10.38万),销量从5月份的1100辆,一路攀升至9月份的4800辆。
这增长曲线,简直像是一场激动人心的“绝地反击战”。
不止是“好猫”这员战将表现抢眼,整个欧拉品牌,也在吕文斌的带领下,从此前连续14个月同比下滑的阴影中走出,初步显现出同比增长的态势。
9月份,欧拉品牌整体销量达到6255辆,同比增长14%。
8月份也实现了1.4%的同比增长。
这难道不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势”吗?
当大势已去,便需另辟蹊径,借力而行。
笔者亲历过不少品牌的起起伏伏,深知销量数据的背后,往往是市场策略的博弈和产品力的较量。
虽然当前欧拉品牌整体销量仍有下滑,同比约37%,但从趋势上看,已显露复苏迹象。
这是否意味着,欧拉正迎来“否极泰来”的转折点?
七年七任帅:欧拉的“动荡与重生”
欧拉品牌自2018年诞生以来,就仿佛在经历一场漫长的“人事马拉松”。
七年时间,七位总经理,平均任期不足一年。
如此频繁的高层更迭,对于一个品牌的长期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这不禁让人想起《庄子·山木》中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品牌根基未稳,又怎能期待长远发展?
欧拉也曾有过辉煌的“高光时刻”。
2021年,欧拉黑猫、白猫凭借其可爱的外观和亲民的价格,一举成为爆款,当年销量突破13.5万辆,同比增长140%,风头一时无两。
那时的欧拉,是长城汽车新能源板块的明星,仿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然而,盛极必衰,此言不虚。
随后的两年,战略失误、营销混乱、补贴退坡等一系列因素,让欧拉迅速跌落神坛。
2022年,原材料价格上涨,黑猫、白猫陷入严重亏损,被迫停产。
随后推出的芭蕾猫、闪电猫,定位虽高,却未能赢得市场认可。
这两款车的失利,直接导致欧拉品牌新品断档,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2024年,欧拉更是遭遇了APP停运、渠道与哈弗合并等一系列风波,业界一度猜测长城汽车将战略性放弃该品牌。
就在这“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吕文斌的上任,如同一缕曙光,照亮了欧拉品牌复兴的道路。
长城汽车为欧拉设定的2025年5万辆销量目标,虽不算宏伟,却是欧拉翻身仗的关键起点。
要实现这一目标,今年第四季度,欧拉月均销量需达到6600辆。
这无疑是一场艰巨的挑战,但压力之下,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欧拉5”:能否成为品牌复兴的“破局者”?
品牌复兴绝非易事,它需要系统性的重构。
长城汽车已明确释放信号:重建欧拉渠道,调整品牌定位,不再局限于“女性化”标签。
而真正引爆市场、实现“破局”的关键,无疑是即将问世的全新车型——欧拉5。
这款车,不仅是欧拉品牌首款 A 级纯电 SUV,更是长城汽车倾注心血打造的首款纯电 SUV 产品。
它被寄予厚望,承载着长城汽车三十余年造车积淀的“精髓与品质管控体系”。
这股“集大成者”的气势,仿佛是《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雄心壮志,预示着欧拉品牌将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开启全新的产品序列。
作为一款面向主流市场的纯电 SUV,“欧拉5”的诞生,将极大丰富欧拉的产品线,填补关键的市场空白。
据工信部申报信息,它将搭载150千瓦的驱动电机,并配备激光雷达,有望支持高速/城区领航辅助驾驶、智能泊车等先进功能。
这意味着,它将直接对阵比亚迪元 PLUS、吉利银河 E5、埃安 AION Y、零跑 B10 等市场上的强劲对手。
笔者认为,一款新车的成败,不仅在于其自身的产品力,更在于其能否精准切入市场痛点,并与品牌战略深度融合。
欧拉5能否在一众强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品牌复兴的“破局者”?
这不仅考验着长城汽车的研发实力,更考验着其市场洞察和营销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吕文斌的到来,就好比为欧拉这潭“静水”注入了“活水”。
而“欧拉5”的横空出世,则有望成为这股“活水”中最为关键的“源头”。
它能否真正扛起“复兴大旗”,将品牌从低谷拉回,重塑昔日辉煌?
这不仅是欧拉品牌命运的关键一役,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关注中国汽车市场的“车迷”朋友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