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这个名字,最近可真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背后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边是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横扫全球票房,上映不到两个月就狂揽152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另一边,同样顶着“哪吒”名号的哪吒汽车,却被曝出工厂停摆、欠债百亿、销量暴跌至月均不足500辆,甚至被网友调侃“什么时候倒闭?
这就像同一家店卖出的两碗面,一碗被食客抢到断货,另一碗却连苍蝇都不愿光顾。电影里的哪吒脚踩风火轮逆天改命,现实中的哪吒汽车却仿佛被“天劫”劈中,连CEO都被限制了高消费。这魔幻的反差,让人忍不住想问:明明都是“哪吒”,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一、蹭热度蹭了个寂寞?同名不同命的尴尬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奇迹让无数人热血沸腾。但哪吒汽车的员工们却笑不出来——电影上映时,公司居然被传要起诉电影出品方“侵权”。虽然官方火速辟谣,还拉出“组织百场观影力挺国漫”的横幅,但网友根本不买账,评论区清一色嘲讽:“电影票房能分你们一点不?”“这热度蹭得也太硬核了!”
其实这波操作暴露了哪吒汽车最大的软肋:名字一样,里子却天差地别。电影里的哪吒靠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故事,而哪吒汽车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让人记住的爆款产品。就像有人调侃:“总不能指望消费者因为喜欢动画片,就花十几万买个车标回家供着吧?”
更扎心的是,当电影观众为哪吒的成长泪流满面时,哪吒汽车的车主们却在为售后维修发愁。有车主吐槽:“去年买的哪吒V,现在车门异响修了三次都没解决,4S店说配件要从泰国调货,得等两个月!”这种对比,简直比电影里的“天雷劫”还残酷。
二、从销量冠军到“吊车尾”,哪吒经历了什么?
把时间倒回2022年,哪吒汽车可是风光无限。当年它以15.2万辆的销量碾压“蔚小理”,稳坐新势力冠军宝座。那时的哪吒V和哪吒U两款车,靠着“10万块就能买SUV”“续航500公里不焦虑”的卖点,硬是在低端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但好景不长,2023年比亚迪突然甩出“王炸”——秦PLUS DM-i冠军版定价9.98万元,海鸥更是杀到7.38万元。这两款车就像游戏里的终极BOSS,直接把哪吒汽车按在地上摩擦。数据显示,2023年哪吒汽车销量暴跌49%,而比亚迪秦和海鸥合计卖了56.5万辆,相当于哪吒巅峰时期的3.7倍!
更迷的操作还在后面。眼看低端市场被抢,哪吒汽车居然转头推出定价27.98万元的哪吒S,试图冲击高端市场。结果这款车被网友戏称为“三无产品”——无品牌溢价、无智能驾驶、无独特设计,全年只卖出9000辆,还没比亚迪汉一个月的零头多。一位离职员工透露:“公司把研发经费砸在轿跑车型上,结果消费者只想要实惠的家用车,这波操作堪比用擀面杖打蚊子!”
三、欠债百亿、工厂停摆,救场全靠“打白条”?
走进2025年的哪吒汽车上海总部,眼前的景象让人唏嘘:曾经灯火通明的研发中心如今空了大半,停车场里停满落灰的试装车,甚至有供应商在办公楼里打地铺讨债。最新财报显示,哪吒汽车总负债接近100亿元,其中三分之二是拖欠供应商的货款。
为了续命,哪吒汽车想出一招“债转股”——把欠供应商的钱变成公司股份。有供应商苦笑着说:“不接受能怎么办?真要破产清算,我们连螺丝钉都分不到!”但即便这招奏效,新融到的40多亿元也只够填上债务窟窿的一角。更尴尬的是,三大生产基地早已停工,泰国工厂拿到的21.5亿元贷款,远水解不了近渴。
管理层动荡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底,CEO张勇“下课”,创始人方运舟亲自挂帅,喊出“二次创业”“2026年必须盈利”的口号。但员工们私下吐槽:“工资都拖欠半年了,PPT画饼能当饭吃吗?”这种信任危机,比销量下滑更致命——就像电影里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偏见,哪是一朝一夕能扭转的?
四、新势力淘汰赛,没有“逆天改命”的捷径
回看哪吒汽车的跌落轨迹,简直是一部“踩坑教科书”:
- 技术短板明显:三年研发投入仅38亿元,不及蔚来一年的三分之一,导致车型换代慢如蜗牛;
- 战略左右横跳:低端市场守不住就盲目冲高端,反而丢了基本盘;
- 营销花式翻车:从“5亿元换车标”到碰瓷电影营销,钱没少花,口碑却崩了。
反观成功逆袭的小鹏汽车,靠着MONA M03一款车精准切入15万元级市场,半年销量破10万辆;零跑汽车抄作业抄出精髓,把理想L7的配置下放到20万元价位,毛利率居然转正了。这些案例说明:在新能源赛道上,与其幻想“我命由我不由天”,不如老老实实研究消费者到底要什么。
电影里的哪吒能用混天绫搅动四海,现实中的哪吒汽车却困在债务漩涡里挣扎。或许它最该学的,不是动画角色的热血台词,而是隔壁小米汽车的爆品思维——雷军能让网友为“50万的小米SUV”吵上热搜,靠的可不是改个名字蹭热度,而是实打实的全域800V高压平台、智能座舱和粉丝生态。
尾声:哪吒汽车还能“闹海重生”吗?
眼下,哪吒汽车正试图用泰国市场“曲线救国”。但在曼谷街头,它的对手名单上赫然写着比亚迪、名爵、长安——这些品牌在东南亚的知名度,可比“哪吒”响亮得多。有业内人士直言:“海外市场顶多算根拐杖,想重新站起来,还得先治内伤。”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曾说,这部电影打磨了整整五年。而哪吒汽车从巅峰到谷底只用了三年,或许正是因为少了这份“五年磨一剑”的耐心。新能源车的竞争早已进入“拼内力”阶段,当消费者拿着放大镜对比参数时,任何投机取巧都会暴露无遗。
最后的悬念是:当电影里的哪吒高喊“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时,现实中的哪吒汽车能否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答案或许就藏在方运舟办公室的那张海报里——那上面印着的,正是电影里历经烈火淬炼的莲花化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