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拉销量五千万,福特F皮卡四千万。听上去就是两头牛,但差别真大。卡罗拉59年才卖这么多,F皮卡77年才卖这么大数,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透露了中国跟美国消费者心态的巨大差异。
我记得有次和一个美国朋友聊天,他说:福特F皮卡是我的生活。当时只觉得皮卡就是个载货工具,他却说,皮卡在美国文化里代表自由和力量,还能拉船、拖房子。估摸着F系平均一辆售价能买5辆卡罗拉,算下来,这两款车的消费者在对车的需求和钱包厚度上,分明就是天壤之别。
日本车在销量榜里杀出重围不是偶然。卡罗拉卖了五千万辆,平均月销7万台,要知道这车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卖的,持续火爆了几十年,靠的不是打折促销,而是靠谱、耐用、保值。你说卡罗拉用来做出租车带动销量,我也不是没听过,但除去出租车销量,其实卡罗拉的民用销量不一定比高尔夫更高。这点很能说明啥?基本上是消费者的功能需求和品牌积淀的不同侧面。
说起高尔夫,51年突破3400万辆,和卡罗拉并列前茅。德国车工业的精细打磨在这上面能看出来,高尔夫比卡罗拉更注重驾驶乐趣和操控感那些软性需求,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们买车更看重的还是油耗、保养便捷和空间,这也是卡罗拉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小跑题一下,那些国产车大多命短,好像坐船的换马甲。比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国产车型撑不了3-5年就得停产。但吉利帝豪算例外,17年了,累计销量突破400万,虽然跟卡罗拉没法比,但在国产车里真算耐打了。话又说回来,燃油帝豪不如以前了,毕竟新能源涨势凶猛,燃油车市场被厚着脸皮抢占的感觉很真实。
再纠正下,前面我说日本车销量惊人,那话有点大,日本品牌影响力也遇到挑战了。即使神车卡罗拉,每次换代研发都像打仗,几乎资源都压在紧凑级上,别看外表没大变化,供应链上耗费的心思和成本你想不到。我个人觉得,这种研发里的生活比喻很像是盖一座永远在用的新房子,每次修补都得拆半边墙再装新窗户,一点差错都不允许。
福特F皮卡在美国市场威力无疑,但这两款车放在国内市场,表现截然不同。国内司机对皮卡还是有点认知障碍,或者说不够普及。反倒是中大型SUV、紧凑轿车这些亲民车型卖得火。虽然我有朋友抱怨买皮卡太折腾,牌照难搞、维修成本高,说不清到底是心烦还是路线不清楚。
讲讲维修成本,我一个修理工朋友说过,卡罗拉保养成本很低,一年大约几千块,小问题常见但单次费用都能忍受;反观F皮卡,虽说结实,但一旦出现问题,维修费往往比普通轿车贵不少。二手市场也是一笔糊涂账,我亲眼见过美国市场二手丰田比二手宝马还贵,国内倒是反着来的,二手宝马还卖得炒手价,丰田二手没那么火爆。
顺便猜测一波,特斯拉即将破所有纪录大概率是真的,毕竟新能源的优势实在太大,比如空间利用、启动响应,还有互联网化这些附加值。纯电豪车赛道越跑越快,老牌车企如果还死守燃油,迟早得坐吃山空。
不过说完这些,我还是忍不住问一句:你觉得新能车长期成长、取代燃油车,是不是还得看供应链在哪块先卡脖子?毕竟有人说华为两年半做到全球第一,但车不一样,研发周期太长了。能做到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厂怕是得撑起几条供应链。不然你觉得,三年内谁能在国产市场上抢占燃油车半壁江山呢?
细节再丢一枚,我翻照片时发现,卡罗拉某代车型的底盘设计居然和RAV4高度相似,可能是丰田在平台复用上的独门秘籍,既节省了研发资源,也保证了零件供应顺畅。平台经济谈起来大,但真到一线研发,没人能懒得动真格的。
最后想起以前的老朋友说:我一直以为小福特快退出中国了,没想到卖得还那么好,这话让我感慨良多。卖得好跟大家印象不太一样,说明数据背后还有太多故事没被挖掘。
你说说,现在这市场,咱们到底是该看销量数字还是看用户到底活跃在哪儿?尤其是新能源大潮下,传统销量秩序会不会被彻底打乱?(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身边有没有哪个车型用数据说不过去,却偏偏卖得让人刮目相看?你会怎么解读那个现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