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车展上推一堆豪华电动车新款,也许在路上跑的人会觉得还挺新鲜,但在中国市场,真要说风生水起,还差点意思。我也曾经琢磨过,这些海外豪华品牌的电动车,到底是不是在走对路?还是说,把传统燃油车的光环硬套到电动车身上,只是个应景的策略罢了。
我记得有一次,和车企的朋友随意聊起,他说:奔驰这次的电GLC,挺漂亮的,灯光特别炫。我一边点头,一边心里反问:漂亮归漂亮,能不能真正打动中国消费者?那天我特意去试车一圈,感觉这车的灯光确实惊艳,但用在咱们的市场,光好看还不够。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小数据:奔驰把新GLC纯电版本的命名从EQ系列改成纯电GLC SUV,比起之前的土招EQB 300 4MATIC,少了点品牌特色多了点打平,估算在中国市场这算是主流广告手法。你会疑问:直接叫纯电GLC,是不是光看名子就觉得它要走平民化路线?或者其实他们已经意识到,单靠豪华标签撑不住了?这点我还在想,到底是走差异化路线,还是想用自由拼接的仿燃油策略,模模糊糊试图吸引更广泛的客户。
反观宝马的Neue Klasse,那么多新世代技术堆在台面上:四个中枢计算单元、更快的反应、更深度的驾驶乐趣,是不是意味着宝马在试图重新定义电动驾控?我倒觉得宝马确实用操控这个硬指标拼了命,特别是驾控超级大脑和新一代iDrive,感觉像是在告诉你:我还会跑。它们的出发点其实挺我意料之外的,强调就是车是操控工具,怎么一转眼又变成未来智能空间?这让我疑惑,未来的车不是更应该强调智能便利吗?为啥还偏偏要提操控这个老传统?会不会是我想多了——你觉得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对比一下,中外品牌真的差别挺明显。比如宝马的数字架构,比起奥迪那种偏稳重的设计,显得更活泼,但在中国,一辆车的活泼是不是要比稳重更受欢迎?我曾经看过一次市场调研报告:年轻用户更喜欢酷,但最核心还是看它划算,尤其是续航和充电快不快,性能易用不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对于奥迪来说,它们的梦想其实挺有趣的:设计能变形、可隐藏方向盘、可切换车身形态,不过盘点量产似乎依然差了点火候。这就让我想问:未来的奥迪会不会真的抓住那种未来感?还是说,咱们还得等它们在未来车这块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点,再真把设计转成销量?我觉得未来其实还是要看实在的落地。
你会疑问:这三大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硬拼,谁能多占点便宜?我心底常觉得,技术、设计固然重要,但更要看软实力。车机系统到底是不是顺畅,用着有没有省心的体验?我觉得这块,绝不仅仅是硬件堆出来的。就像我一个朋友,他买了台奥迪,觉得它的车机还可以,但用久了,发现反应慢、更新慢,体验反倒不如之前那两家国产品牌。可见硬件堆剩下的技术,未必就能打赢软实力的仗。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份相册,看到一张我朋友那台会变身的奥迪纯电车的侧影。那时候她说:这车外型不错,就是觉得操作挺复杂的。嗯,科技再炫,也不能失了便利性的心。这让我突发奇想,设计师是不是在未来的车里,应该多考虑人如何自然简单地用?要不要让那些未来感变得更贴人,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炫耀?
我慢慢觉得,现在大厂们都在讲未来,但未来是不是一定要炫酷大变身?我看着电视上几次硬派可变形概念,心里就觉得:要不真就把这些光怪陆离的设想,留在概念里,能落地的,还是得实实在在解决用户的痛点——那什么痛点?续航、价格、体验、多用……这些,才是真正要搏的核心吧。
我还记得,曾经和修理工聊过,他说:电车用久了,这些电子架构复杂多了,出问题也多。我心里琢磨:软件更新是不是也变得比以前难?毕竟,技术再高,硬件出毛病也跑不了。
或者也许,豪华品牌想新未来,还是要敢去套路。不能永远仰仗过去的金字招牌。毕竟,市场太大,竞争也太激烈。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未来的车更像个空间站,你不只是买台车,那是个移动的世界。
所以,又在想,奔驰宝马奥迪,这几位老大哥,真的能在未来转身成功吗?还是说,他们只是在用传统的做法蒙混过去,迟早会被新势力抛在后头?更别说,国内的竞品们,日子都快过百年老店的日子了。
这是一种没有终点的比拼。走一步看一步,开车其实和做人一样,都得先想好路,还得看清前方的坑坑洼洼。你说,未来的豪华电动,要不要我们大家想一想,怎么才能不被旧光环绑架,真正走出自己的一片天?这小小的思考点,是不是也挺有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