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去年在中国,卖了1328辆。
这个数字,讲真,我小区门口卖煎饼果子的大妈听了,都得心疼地给老板刷俩鸡蛋,还得是双汇的王中王。
什么“韩国宾利”,这称号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藏不住的心虚。你自己家里人封的,那不叫title,那叫自我介绍写的比较夸张。在中国市场这个黑暗森林里,你带着一身“我在老家很牛逼”的Buff进来,结果发现大家玩的都不是一个服务器。你还在打怪升级,人家直接开挂掀桌子了,最好的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有人说捷尼赛思卖不动,是中国消费者“只认标”。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又没完全对。
它的产品力不弱,2.5T后驱,内饰也挺像那么回事。但问题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以为这是二十年前,大家买车还搁那儿对着配置表一列一列地数?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过的中年人,早就明白了,买豪华车,买的从来不是车,买的是个“身份道具”,是个“社交硬通货”,是一种信仰充值。
你开个E级,大家默认你是个老板;你开个5系,大家觉得你挺懂生活。你开个捷尼赛思G80出来,诶,大家得先愣三秒,然后掏出手机搜一下,最后尴尬地夸一句:“嘿,这车标挺别致啊,宾利新出的?”。
你看,整个社交流程直接卡死在这里,堪称社交牛逼症的克星。
更别提现在那帮新势力,一个比一个颠,一个比一个不务正业。理想直接把KTV和双人床搬进车里,问界干脆就是个会跑的鸿蒙全家桶。人家已经不跟你聊发动机了,人家跟你聊的是“生态”,是“场景”,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捷尼赛思还在那儿强调自己的“机械素养”和“考究用料”,那堆配置就像一块压缩毛巾,看着挺唬人,放水里也就那么回事。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懂我意思就行。
这种感觉,就像雷电法王杨永信非要跟马斯克比谁的电疗技术更牛逼,一个治网瘾,一个上火星,根本不是一个物种的对话。一个在第一层,一个在第五层,还有一个在地下室。
然后是品牌,这才是最要命的玄学。
豪华车的本质,是一种品牌玄学。奔驰最值钱的不是车,是那个标。那个标背后是100多年的故事,是无数电影里大佬的座驾,是一种“我很有钱且有品味”的无声宣言。会买奔驰的人,就是喜欢奔驰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现代的品牌故事是什么?是“性价比”,是满大街跑的伊兰特出租车,是驾校教练车。突然它搞个高端品牌出来,就好像一个常年演喜剧的演员,非要去演哈姆雷特,观众是很难入戏的。这不是演技问题,是人设崩了。
说白了,品牌这玩意儿,就是大家集体编织的一场梦,你信了,它就值钱。捷尼赛思的梦,故事太轻,没几个人愿意陪着做。
如果说产品和品牌只是短板,那售后就是直接自爆。
三进宫了啊大哥!还这么玩儿?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第一次叫劳恩斯,寄了。第二次叫捷恩斯,又寄了。这次换个洋名Genesis,一副不装了,摊牌了,我胡汉三又回来的样子。结果呢?全国门店加起来就19家,比我家附近连锁的螺蛳粉店还少。
有时候我就在想,开这种车的人是不是都有社交恐惧症,就喜欢去一些没人认识的地方。
这已经不是买车了,这是在赌国运,赌这个品牌会不会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连夜卷铺盖跑路。毕竟讴歌车主哭晕在厕所的新闻还没凉透,大家都是有记忆的。你买个车,保养要出省,修个零件要等一个月,这哪是买了个交通工具,这是请回来一个祖宗,还得天天烧香祈祷它别出毛病,别突然没了。
最好的营销,是让用户没有后顾之忧。捷尼赛思这操作,属于是直接把用户的安全感按在地上摩擦。这已经不是卖不动-关店-更卖不动的恶性循环了,这是直接快进到“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修仙结局。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捷尼赛思卖不好,怪谁?
怪它自己不够努力吗?不,它努力得都快哭了,30亿的无人机灯光秀,三体人看了都得感动得流眼泪。
怪中国消费者不懂车吗?更不是,中国消费者比谁都精明,他们知道自己要的不是一辆简单的车,而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社交圈子,一种安全感。
要我说,就怪这个世界太魔幻了。在一个连老头乐都能在马路上玩闪电战、搞“我躺得快责任就是你”的混沌战场,你跟我聊什么豪华底蕴和驾驶乐趣,本身就是一种不合时宜。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捷尼赛思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它的存在,它的那一套看似正确的逻辑,本身就是对这个疯狂时代最大的嘲讽。它输得不冤,因为它从头到尾,就没看懂这场游戏的规则早就变了,不是掀桌子,是直接把餐厅炸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