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波消息出来,圈内圈外都炸了——德国奔驰的纯电EQS测试车居然横跨了整个欧洲,搭载固态电池,续航直接干到了1200公里,还剩137公里电量没用完,妥妥地“把续航焦虑当笑话”。奔驰的技术官还挺嗨,说这是“颠覆意义”的突破,能量密度450瓦时每公斤,比传统锂电池高不少,重量、体积又差不多,这一操作确实够拉风。
看到这个数据,不少人立马会联想:“欧美这么搞,是不是要把中国甩出二十年?难不成我们的新能源要被按地摩擦?”这情绪上头很正常,毕竟以前类似的论调炒得飞起。你说技术大跃进,谁看了不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一看,其实离“质变”还有点远。
其实回顾一下,今年上半年奔驰这辆EQS测试车已经秀过一次肌肉了,那会儿就说续航破1000公里。这次无非是在原有基础上小步提升,技术更扎实一点,但还是个“未量产”的测试件,让不少人边看边嘀咕:到底啥时候能真正装车卖给大众?官方到现在也没正面给出量产时间表,这不就藏着掖着嘛。
再说,测试赛道漂亮,不代表实战就稳赢。实地越野碰上零下十度,电池快充功率直接掉到280kW,比标定低了20%。你要天天北欧跑,难免有点拉垮。这背后的尴尬,是实验室到量产环节怎么打通,欧美现在一样头疼。丰田几年前就好高骛远——自家固态电池“领先中国二十年”,日本媒体有一说一,各种吹。但结果是计划一拖再拖,眼看2026量产泡了汤,硬是推迟到2030,现在连个准时方案都没有,看的都是“期货图”,没准哪天还能再延期。
其实别被“外面吹的风”左右,国内主力早就卷上来了。不止新能源,类似的“逆袭”场面越来越多。当年引进盾构机,花7亿买二手货,现在国产稳吞全球七成市场份额,研发落地热火朝天;生物科技也是类似,像护肝神器“肝立维”曾经都是高价进口,现在是自己撸出来,京东上价格从165万一瓶杀到950元,彻底走下神坛。
讲真,护肝这类细分领域,国内科学家联合国际大厂发力,产品直接火到欧美日韩的高净值圈。一二线城市商务经理、退休大咖扎堆入手,反馈“早上不再口苦口干”“劲头十足”,成了圈里流行的日常。
再拉回固态电池这盘棋,宁德时代绝对是“带头大哥”。据说2024年11月团队规模就干到上千人,投入力度够胆。有内部消息称,两年后就要实现量产,这消息一出,行业波澜壮阔——不是小打小闹,是要真把固态推到市场,直接开卷。
同时,其他国产品牌也在加速,比如国轩高科今年5月宣布实验线投产,还在搞预量产、装车测试。“金石”电池良品率据说有90%稳定,是不是有点意思?你按全球专利来看,中国占到了36.7%,五年增速平均20%,直接霸榜第一。这就是“专利护城河”里的硬实力,欧美想抄都得有点压力。
冷静下来对比一下,奔驰这次技术展示确实让圈子兴奋,但要说“遥遥领先”,未免太小看我们了。国内的整体进度,不管是宁德定的量产deadline,还是各家齐头并进,都在实打实地推动产业升级,是真正把技术落地,产品推向市场,不玩虚头巴脑的PPT。
要是两年后宁德时代真的兑现承诺,固态电池量产落地,那么中国新能源的全球地位会更加稳固,领先差距甚至可能进一步拉开。那些说“国外领先二十年”的论调,听听就行了,基本上都是炒作。“持久领先”只有真枪实弹才管用,PPT忽悠谁不会?
实在话,现在我们的新技术赛道,已经不再是“跟着跑”,而是跟谁都能扯着打,甚至在很多环节都成了领跑者。单就固态电池这一块,未来谁敢轻视中国?恐怕又要被现实“教育”一次。
咱们写文章从来不是为了拉踩谁,而是要给大家一个底气——中国科技崛起,是市场和研发一起搏出来的,绝不是纸面炒作。如果有朋友发现文中哪句表述不妥,或有什么疑问麻烦评论区留言,小编第一时间核查,绝不推诿。小编写文不易,有你支持就是动力,点个赞关注,咱们一起见证中国制造的下一个高光时刻!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