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大众汽车集团的“舰队式”展台成为焦点。八款重磅车型有序陈列,中央的“数字幻方”互动装置前始终人头攒动,这里集中展示着CMP整车平台、CEA电子电气架构以及本土化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三大核心技术。
作为连续八年参展的“全勤生”,大众中国公关部企业传播负责人梁新宇直言:“这是近几年最不一样的一届。”
不同于以往侧重新车展示的模式,此次大众展台实现了“经典与创新的双向对话”:既有ID. AURA概念车、奥迪E5 Sportback等智能网联车型,也有拥有数十年历史的经典燃油车。更关键的是,“数字幻方”所呈现的技术集群,标志着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从“技术展示”正式转向“成果交付”。这种转变不是偶然——过去三年,大众在华持续加码研发,构建本土伙伴网络,最终形成了产品、平台、芯片、架构的全链条本地定义能力。
在我看来,大众的转型之所以值得关注,核心在于它打破了跨国车企“全球技术中国适配”的固有模式,走出了一条“本土定义+全球协同”的新路径。这种模式的有效性,既体现在产品落地的速度上,更藏在技术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里。
先看产品落地的“中国速度”。跨国车企常因流程繁琐导致产品迭代滞后,但大众通过体系重构解决了这个问题。据官方披露,2026年大众将在华推出超20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类型,从入门级到豪华级、轿车到SUV实现全品类覆盖;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0款。这样的节奏,放在三年前的跨国车企里几乎难以想象。
支撑这份“速度”的,是全链路的本土协同。大众通过联动本土伙伴,打通了研发、制造、交付到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研发效率提升超30%[1]。更关键的是,这种协同让产品真正贴合中国市场。就像大众中国技术传播负责人刘然举的例子:CEA电子电气架构作为智能汽车的“大脑”,能整合用户的日历、微信行程甚至大众点评种草记录,生成“情境标签”。比如识别到用户次日行程紧张且有赖床习惯,系统会主动询问是否预订早餐,并根据自动驾驶预估的通勤时间协调送达节点。这种“预判式服务”,比单纯的语音控制更懂中国用户的日常。
技术的本土化,还体现在对中国场景的精准适配。很多人买新能源汽车,最关心安全和实用性,大众在这两点上的投入很实在。以CMP整车平台为例,它经过30万公里严苛测试,承诺15年使用保障,在模拟特大暴雨环境中能实现3小时密闭性无异常,电池底部可承受300焦耳冲击力。这些数据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值,而是针对中国复杂天气和路况设计的测试结果。
ADAS系统的设计更能体现“懂中国”。市面上很多辅助驾驶系统追求“全程无接管”的噱头,但实际使用中常因不符合中国驾驶习惯让用户频繁接管。大众的思路不一样,它追求“人车互信”——如果系统发现用户在高速上习惯提前1.5公里变道(而非默认的500米),会记录这个偏好并迭代算法,定制专属变道策略。这种“迁就”用户习惯的设计,比生硬的“技术炫技”更接地气。
更难得的是,这种本土创新还在反哺全球。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的中国子公司,是其欧洲之外的第一家子公司,主导着集团70%的软件研发工作,包括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等核心功能。目前CARIAD中国已有600多名员工,90%以上是本土人才,在北京、上海等四地布局研发网络。中国团队主导定义的功能和交互逻辑,正融入大众全球软件开发体系,让“中国创新”成为全球标准的一部分。
这种“本土反哺全球”的模式,解决了跨国车企的核心痛点——如何平衡本土灵活性与全球统一性。大众的做法是,不再让中国团队做“执行者”,而是成为“共创者”,从技术愿景到决策逻辑都实现中德同频。这种转变,让德系车企的严谨品质和中国市场的前沿需求真正结合起来。
其实不止大众,现在越来越多跨国车企开始重视中国市场的“定义权”。但大众的优势在于,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配置调整,而是深入到架构、软件这些核心层面,用体系化能力构建竞争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能用到更懂自己的智能汽车;对于行业来说,这种“本土创新+全球协同”的模式,或许能为行业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本。
当然,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但从进博会的展示来看,大众已经找准了自己的节奏——用本土定义贴近需求,用全球协同筑牢根基。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这个老牌车企在智能网联时代重新焕发了活力。
你在选新能源汽车时,是更看重本土企业的智能配置,还是跨国车企的技术积淀?如果一款跨国车的智能功能比本土车更懂你的日常习惯,你会优先考虑它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